大家谈:如何继承治黄“工匠精神”
大家谈:如何继承治黄“工匠精神”

本期话题:“匠”在今天是一丝不苟、技艺精湛的代名词,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精益求精。黄河安澜靠的是一代又一代有工匠精神的治黄人,他们热爱治黄事业,为黄河奉献青春才华。今天,奋斗在治黄工作中的我们,该如何继承这种工匠精神,让治黄事业更好地发展
黄委信息中心 刘湍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信行业的技能要求很高。早期黄河通信线路维护职工抢修线缆,在大夏天挑着火炉熔接断头,耐心细致,干净利索,熔接好的接头要足够结实、足够完美,经得起线缆架设的巨大张力,能够保证清晰如初的通讯质量;黄河下游防汛微波通信专网,两站之间几十、上百千米距离的无线传输信号要准确对接,接受电平等各项指标都需要准确无误调试到位;今天,光纤通信修复更需要精湛的技艺,细如发丝的光纤在“通信匠”的手里完美对接,保证信号损耗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信息传输速率。
通信行业不仅是一项技术活儿,也是体力活儿。修复架设的线缆需要爬上颤巍巍的长梯,修复地埋线缆需要钻进阴暗潮湿的线缆管井,微波检查和维护更要登上高高的铁塔,这都要求通信职工发扬“匠”的精神,一丝不苟,认认真真,不怕苦不怕累。
今天,我们学习“通信匠”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们履职尽责、甘于奉献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防汛通信抢险的关键时刻真正能够发挥出能干事、善干事、干成事的作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黄委水文局 杨晋芳
“工匠精神”主要表现在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等方面。
在黄河水文战线,不乏具有“工匠精神”的工作者。在黄河源区三十年如一日的“打冰机”谢会贵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 在把平凡的事做出了不平凡的全国先进工作者田双印身上,我们看到了作风严谨,工作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在熟练水文技能,有黄河水文首席技师之称的李登斌身上,我们看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立足水文实际,发挥聪明才智,不断搞出技术小革新小发明成果的徐长征身上,我们看到了不断推陈出新的“工匠精神”。从不讲条件坚守在水文测报一线的工作者身上,我们看到了黄河水文职工对“工匠精神”的坚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就是对这个敬业守信的群体的肯定。
其实,水文行业有很多工作内容都极为普通且平凡。比如,观测水位基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需要你准时准点观测和记录,但是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到准时准点观测,记录得准确无误,这就需要我们有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的“工匠精神”。 一代又一代水文职工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有热爱治黄事业,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把平凡干成不平凡,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黄河明珠集团水电分公司 马锐
作为一名现代企业员工,要想做到尽心尽责,面对社会大潮中的各种诱惑,能够做到精而不骄,专而不躁实属难得。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的用知识陶冶情操,抵制外界对我们身心的各种诱惑,把当代的“工匠精神”和自己的工作实际相互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加以完善补充,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多做一些正能量的事,这才是“工匠精神”的真正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不枉我们经常说的尽最大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其实“工匠精神”就是把实现自身价值发挥到最高境界的一种工作方式,把这种精神贯穿于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就真正的实现了“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黄委首席技师、梁山管理局 张洪昌
“工匠精神”是爱岗敬业,脚踏实地。黄河基层部门大多地处偏远的黄河边,然而越是艰苦越得要沉得住气、守住初心,学会尊重自己的岗位,脚踏实地练就本领。2001年汛期,东平湖二级湖堤发生特大风浪漫溢险情,我指挥抢险队迅速修建起挡水子堤,保护了工程,避免了新湖区被迫运用,使20多万群众免受水患灾害。当你背后的生命因你的技能付出而得以保全的时候,你所有的坚守都是值得的。
“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不断进取。做好工程建设,防洪保安全是作为一名黄河人的天职。如果平时不注重反复锤炼、提升自己的技艺,那么在面临急、难、险的困境时,我们束手无策,只能任由险情发展,留下遗憾。2003年9月,陕西渭河接连发生5次洪峰,面对三门峡库区移民堤在受洪水长时间浸泡出现裂缝的情况,我利用所学知识及时建议采用一布一膜复合土工布对裂缝进行覆盖,这样既不影响交通,又阻止雨水浸入,防止险情进一步扩大。
“工匠精神”是注重实效,坚持不懈。我们的工作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因此,注重实效是技能学习的根本出发点。“七星”“八挂”“九连环”等抢险技术在现在年轻人的词典中已逐渐消失,我翻遍资料、访问治黄老前辈,结合黄河防洪新形势、把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即将绝迹的治黄绝技,结合现代科技得以传承和发扬。所以说,知识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技能需要刻苦钻研和反复练习,只要坚持,水平就能提高。
全国先进工作者、高级技师、黄委龙门水文站 田双印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作为基层一线辛勤工作的水文工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充满敬畏,把平凡的工作当成一种潜心修行,不改初衷,一以贯之。我凭着那份倔强与执着,靠着师傅们循循善诱的教诲,靠着对水文技术的忠诚传承和钻研,靠着三十年如一日的寂寞和坚守、体验和总结,在平凡的岗位上掌握了不平凡的技能,有幸成为工作岗位上的水文能手。
通过自身的经历使我深深明白:技能学习是工匠必备的素质,只有潜心钻研职业技能,业务技术才能精益求精。作为基层水文职工,在日常工作中,学习必须始终如一,常抓不懈。首先,要立足岗位,审视自身不足,充分认识自己,进而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进一步加强业务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其次,要充分依靠团队力量,扎实细致做好水文测报工作。态度是干好工作的保证。师傅们常说:“责任比能力更重要,能力或许可以让你胜任工作,责任却可以让你创造奇迹”。每一个人,唯有勇敢地扛起自己的责任,不推诿、不扯皮,投入热情、投入真心,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使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山东牡丹河务局 张敬
除了追求极致,精益求精之外,工匠精神还包含更丰富的内容,治黄工作者要深刻理解其内涵,并寻求其与治黄工作的契合点,才能继承“工匠精神”的精髓,推动治黄事业更好地发展。
笔者认为,“工匠精神”与治黄事业的契合至少有三:
一是甘于默默无闻的埋头苦干精神。工匠要耐得住寂寞,有“十年磨一剑”的苦干精神才能打造出艺术精品。治黄工作者亦是如此,要具备在平凡的岗位发扬“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二是谦虚谨慎的态度。工匠只有一丝不苟,产品才能没有瑕疵。黄河安危,关乎民生大计,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特别是在汛期,任何小失误都可能是安全的大隐患,有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才能守护黄河安澜。
三是创新意识。因循守旧的工匠只能制造出工具,而具有创新精神的工匠才能创造出令人瞩目的充满美感的作品。治黄形势不断发生变化,需要新技术、新经验的支撑,治黄工作者不断创新,才能为治黄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工匠精神”与治黄事业的契合点正是当代治黄工作者需要继承的具体内容,只有深刻挖掘其精神内涵并加以继承,才能使其在治黄大业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