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编制我国“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的思考
对编制我国“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的思考

“十三五”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地位逐步提高,成为稳定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我国经济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整体不景气,尚未从金融危机中恢复元气,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调整,和平发展面临着众多挑战。中国作为世界有影响力、负责任的大国,国际社会对中国寄予厚望,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和和平稳定有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我国水利发展面临的国际大环境。
水利发展面临的国内形势和“十二五”相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特征是: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速度变缓,体量依然增加;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服务行业、高新技术对经济贡献加大,结构调整使中国经济量增质更优;动力——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生转变,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管理——简政放权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政府进一步放权,能市场解决的就交给市场解决,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
二是倡导“绿色化”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发展过程中的“绿色化”与原来提倡的“四化同步”列入同一层次,同等重要。
三是人口形势发生变化。人口政策做了调整,由原来的一对夫妻“一胎”政策调整为“单独两胎”政策,随着人们生殖意愿的降低,人口生育政策进一步调整的可能性增加。“十三五”期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老龄化社会对社会诸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水的供给和需求。编制《“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必须弄清这些形势的变化对水的影响以及水如何去适应这种变化,这样,编出的《规划》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比如,国际形势的变化,对我们开发利用国际河流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开发利用国际河流的时候,要尽可能避免国际争端,同时维护好中国自身的利益,创造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国际关系的双赢格局;我们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时候,要考虑中国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现实制约因素,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国内新形势的变化,对水资源供给和需求产生重要影响,经济新常态时期,对水的需求比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要低一些;“绿色化”发展对水量和水质产生重要影响,有利于改善水质;人口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水资源的供需关系。
《规划》的目标与任务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以及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中,对“十三五”水利发展目标都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涉及。因此,《规划》要遵照国家的战略部署,具体目标是:到“十三五”末(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降低到120立方米、65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
《规划》的主要任务概括来说,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水资源保障,也就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水支撑。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此,需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大幅度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三五”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5年,也是收官之年,为实现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是“十三五”水利发展的根本任务。
在此基础上,“十三五”水利发展有5个重点任务:一是为粮食安全提供水保障。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是国计民生重要的安全领域。二是为农村饮水安全提供保障。在解决农村饮水量安全的基础上,切实保障水质的安全,使农村饮水由有水喝向喝“好水”提升。三是为扶贫攻坚提供水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为贫困地区脱贫提供坚实的水支撑是“十三五”水利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四是为“一带一路”发展提供水保障。“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是中国的重大战略,为“一带一路”中国地区提供可靠的水保障是“十三五”水利发展的重要任务。五是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水保障。“绿色化”是新形势下对生产、生活提出的新要求,“十三五”水利发展要适应这种趋势,突出水生态文明建设,开展水生态修复,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生态保障。
编制《规划》的注意事项
在编制《规划》中,以下几点应特别注意。
一是重点分步推进172项重大水利工程。据估算,172项工程全部建成后,将实现每年新增供水能力800亿立方米、农业节水能力260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7800多万亩,进一步完善我国骨干水利设施体系。对于已经开工建设的重点水利工程,要按照工期保质保量完成;对于条件成熟尚未开工的重点水利工程,要在“十三五”期间开工,并有序地推进建设;对于有些涉及面广的工程,需要抓紧论证,为开工创造条件。这些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将“绿色化”贯穿到论证、建设和运行全过程,为“绿色化”发展做出示范。
二是科学预测“十三五”水需求。尽管《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等成果已经过国务院审批,但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对水需求数据进行科学调整,主要原因是客观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预计经济发展速度比规划的时候要低一些;“绿色化”发展会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水的循环利用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排污量也会有所减少,对水质和水量都会产生影响;人口政策的调整直接影响水的需求。对这些新形势进行科学判断,科学预测“十三五”的水需求,可以为《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强化非常规水资源的规划。非常规水资源包括海水、污水、微咸水、矿井水、洪水和降水等。在编制《规划》中,要将非常规水资源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统筹谋划。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既能有效增加水资源供给,又能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具有多赢的效果。沿海地区要重视海水开发利用,城市发展要将污水的再生利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提升再生水的比例。发展现代农业要重视“旱作节水农业”,提高降水的利用率。
四是完善和构建后备水源。随着供水系统的完善,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对供水系统产生依赖。供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但我们必须看到,供水系统存在着脆弱性,在特殊情况下,供水系统无水可供的现象时有发生,太湖蓝藻爆发导致无锡等城市供水受到严重威胁,松花江污染事件导致哈尔滨供水系统瘫痪,这些事例提醒我们建设后备水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在极端干旱现象频发的背景下,建设后备水源更有紧迫性。《规划》要在后备水源建设和完善方面有所体现,在重点城市和重点地区积极建设和完善后备水源,科学规划,同时加强后备水源的管理,在关键时候发挥后备水源的“救急”作用,为水资源安全保障再加一把锁。
五是构建积极应对极端气候条件的水保障体系。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供给带来了巨大挑战,导致中国出现极端干旱、极端洪涝现象的概率增加,降水分布也有变化趋势,多年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到西南方向降水减少、东南到西北方向降水增加。《规划》在考虑“常规”水利规划的同时,要完善和构建应对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水保障体系,做到有备无患、坦然面对。
六是建立科学长效的管理机制。科学长效的管理机制是水利顺利发展的基础,水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资机制等,都需要科学长效的管理机制做保障。“十三五”期间,要在科学分析水利发展管理机制的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发展形势和中国水情,逐步建立健全科学长效的管理机制。同时,要在局部有所创新和取得明显成效,如,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水价机制、工程管理机制、水权水市场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大有可为。
(作者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