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伏秋大汛话“大堤”

伏秋大汛话“大堤”

【字体:      】     打印      2022-06-28 16:14      来源: 黄河网  

《说文解字》中记载:“堤,滞也。”多与堤坝连读,意为沿江河湖海修筑的防御洪水的建筑物,多用土石构成。

黄河调水调沙是指运用防洪工程设施和调度手段,利用水流的冲击力,将河床和水库淤沙送入大海,从而减少库区与河床的淤积,增大主河槽的过洪能力。目前,正值2022年汛前黄河调水调沙期间,河务部门时时刻刻扛牢防汛责任,按“四预”要求严阵以待,蹲查值守,沿黄河大堤不间断地巡堤查险,为平安迎送4500立方米每秒的最大流量级洪水过境不分昼夜坚守在治黄一线,践行着“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理念。

黄河大堤是确保黄河安澜最重要的屏障,沿大堤修筑的坝、垛、护岸和控导工程又是保障大堤安全度汛的前沿防洪工程设施,由此可见堤坝的重要性。

追溯黄河大堤的形成,有史料记载最早的大堤出现在春秋时期,为河南省与山东省的交界处河道两岸为束范河水修筑的土石堤。筑堤技术起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大堤具有相当规模。到了明代,代代河工和治理机构对堤坝工程的修筑、管理和伏秋大汛期间的防守乃至堤坝出现管涌、漫溢等险情的抢护技术,都达到了较为成熟的水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同时也给两岸民众带来过无尽的灾难和深远的影响。

1946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冀鲁豫解放区成立治黄机构,开启了人民治理黄河的新篇章。在先民与洪水的搏斗抗争历史中,黄河大的决口事件有1500多次,改道26次,“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是黄河的真实写照。

“黄河宁、天下平。”

新中国成立后的黄河治理历程,见证了黄河流域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团结治河的艰辛,取得了维护黄河健康生命、确保黄河岁岁安澜的巨大成就。

早先人类治理黄河的历史,就是不断加高加固黄河大堤的发展史,“水涨堤高,渐成地上悬河。”历史上每一次黄河决口,都会在决口处沿着新的河道修筑堤坝、民埝。为堵决口新修的大堤形状、作用和特点不同,名字也各不相同,可分为遥堤、缕堤、格堤和月堤4大类。比如遥堤,意思就是距离大河遥远的堤防。

据史料《清会典·工部三·都水清吏司》记载,“凡工有隄”原注:“隄之式有大隄、有月隄、有越隄、有遥隄、有缕隄、有格隄、有撑隄,以土或石为之。”虽然沿黄河左右岸各地群众对(隄)堤的称谓不尽相同,但是其功能是一致的,那就是防御、束范洪水,保一方平安,以敌水患。在庞大的堤防体系中,郑州中牟黄河大堤周边还有子堤、前戗堤、后戗堤和挡水堤的存在。

人民治理黄河76年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一代又一代治黄工作者投身开发黄河、建设黄河和保护黄河的伟大实践。黄河大堤,更是历代河工和两岸百姓筚路蓝缕、躬身苦作,用生命和汗水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作者: 贺纲领    责编: 邓云 范江涛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