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渭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的五点思考

渭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的五点思考

【字体:      】     打印      2016-09-27 10:09      来源: 黄河网  

渭河属于典型的西部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河流,污染成因十分复杂。2005年12月,《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并启动实施,拉开了渭河专项治理序幕。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底,渭河出省潼关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Ⅳ类,达到国家考核要求。随着渭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有序推进和水质的逐步改善,虽然原有的污染问题得到缓解,但是一些新的问题逐渐显现。

城镇生活污染尚未从根本上解决,随着城镇进程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镇生活污染以年均5%以上的速度增长,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占比已超过80%;标准差异性影响,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水排放标准数值不同轨;水质达标还不够稳定,受枯水期生态水量、污水处理厂运行状况、配套管网建设、企业不稳定达标等因素影响,渭河干支流水质还不够稳定,出现波动;生态水不足影响,沿渭河部分支流大量建设水电、水库、人工湖等,导致渭河生态基流得不到保障。

近年来,渭河水质逐渐变清,前期治渭手段如同猛药去疴,但要保证渭河“常清”任重而道远。在下一步的渭河治理中应转变思路,全面落实柔性治水、系统治水理念,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系统化推进渭河污染治理。

破解渭河治理瓶颈,构建渭河与人类和谐关系。一是遏制渭河径流量减少及河流含沙量增加的趋势。逐渐提高源头蓄水产水能力,应成为渭河治理的根本之策。近年来,陕西省积极开展“引汉济渭”“引红济石”“引乾济石”等调水工程,并取得积极进展。但是,调配现有的水资源,只能起到缓解渭河水资源危机,长远彻底解决渭河下游问题,还得靠保护秦岭、陇山、桥山绿色,提高森林覆盖率。

二是对渭河进行通量考核。自然界中,水量与水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用水量和水质结合对渭河流域水质进行评价考核,替代目前不尽合理的污染物浓度补偿考核,使水质补偿考核趋于科学合理,促进渭河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渭河流域水更绿,为沿渭人民创造一个碧水蓝天的生活环境。

三是推进小流域治理。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陕西省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规划》,自加压力,补齐短板,细化和延伸《陕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构建上下游、左右岸紧密协调、责任共担、问题共商、目标共治的联防联治格局,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小流域环境治理,试行众筹等新方式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

四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大排查。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大排查,尽快摸清底数,着力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源普查分析各区域和流域农业产业的分布格局及集约化程度、化学投入品的使用状况、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及排放情况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面源污染水体的管理措施。

五是高度重视饮水安全。饮用水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保护工作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务。渭河水质直接影响饮用水源安全。更要建立强有力的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工作推进机制。

作者: 李敬喜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