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树改道凸显环保文明
为古树改道凸显环保文明

近日,成都金堂县一条正在修建的旅游环线为了保护两棵古柏树,修改设计方案,偏移20余米的消息引发热议。(11月17日《北京青年报》)
这两棵并肩而立的古柏树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长在山冈上,俯瞰全村,形状独特,是金箱村全村人的寄托,陪伴了几代村民,被视为村子的一部分,不可或缺。经过一番波折,正在修建的旅游环线特地修改了设计方案,使古柏依然可以挺立在原地,安然无恙。
笔者得知,1960年左右,金箱村物资匮乏,不少村民砍过古柏的枝条当柴烧。如今,为了这两棵古柏,从多方呼吁、奔走的普通村民到牵头协调保住古树的镇政府,再到“舍近绕远”的施工单位,各方都在不遗余力地保护古树。不同年代对待古树的态度,凸显民众生态意识的根本性改变。
单纯从经济角度讲,正在修建的旅游环线为古树改道,势必要增加人工、材料等建设成本,还要延长工期,站在施工方来说,这可能是一笔计划外支出,是“亏损”。然而,从生态角度来讲,森林公园也好、乡村环境也好,能有这样两棵古树都是幸事;从人文角度来讲,当地村民对古柏有感情、有情结,尊重群众的情感,即使钱多花了些,但让公民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不仅能保全古树,化解冲突,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其生态与人文价值要远远高于“强制移除”古柏。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为了两棵古柏,各方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诉求,互相尊重、平等协商,找出最佳解决办法,绕树而过的公路,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为古树改道的美谈,不仅在成都有,近年来在全国各地都有上演。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摒弃顾此失彼、急功近利,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我们的环境才会越来越好。“为古树改道”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