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实践的课堂里培养干部
在社会实践的课堂里培养干部

干部的成长往往要通过三种途径:学校培养、实践锻炼、岗位历练。2014年10月,我有幸作为一名挂职交流干部,被分配到开封第二黄河河务局(以下简称二局)锻炼。作为一个典型的从“家门”到“学校门”再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参加工作6年来,我一直在黄委防汛办公室工作,主要从事黄河防汛防凌、水库调度、防汛预案管理、办文办会等公务、事务工作,对基层的情况知之甚少。来到二局挂职后,我的工作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先被动地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到如何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在基层锻炼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社会实践就是一个大课堂,既可以磨炼意志,又可以汲取营养,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第一堂课:多走走,多看看
初到开封第二黄河河务局,我还是像刚参加工作时一样,先把单位的基本情况、所管辖河段的基本资料、单位的规章制度汇编、防汛预案汇编、河道地形图等材料收集起来,坐在办公室研究。这时,二局局长苗守卫来到我的办公室,看到我正在研究资料,他摇了摇头,笑着对我说:“走吧,带你下工地转转。”后来我才知道,苗守卫局长口中的“工地”就是指二局所管辖河段内堤防、控导、养护班等的统称。车子行驶在堤顶道路上,苗守卫局长就开始不停打电话:“袁坊乡埠口这有一大片垃圾,这是谁管理的段,抓紧来清理”“方庄埠口限载墩移位了,赶紧觅吊车来恢复到位”“府君寺上延已经形成斜河畸形河势,注意加强观测,做好抢险准备,出现险情及时报告”……虽然一路上苗守卫局长跟我交流不多,只是简单介绍了所辖堤防、控导工程的基本情况,但是这一路边走、边看、边布置任务的工作模式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回来的路上,苗守卫局长说,基层的工作只坐在办公室里看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经常出来走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想,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我到基层上的第一堂课。
第二堂课:想方设法破解难题
在二局工作了一年多时间,深刻感受到基层单位的困难还是比较多的,更深刻体会到基层干部的辛苦。用基层职工一句直白的话说就是:事多、钱少、人少,其真实情况也确实如此。首先是工作量大,事情多。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不管是黄委还是河南河务局、开封河务局,所有的方针、政策、任务、部署最终都要落实到县级河务局,任务之重,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其次是经费不足,创收能力有限,事业发展缺少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再次是人才缺乏,业务骨干人员不足,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更少,职工收入低,工作积极性不高。那么基层领导班子是如何想方设法破解这些难题,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呢 这是我到基层上的又一堂课。
如何破解职工收入低的难题 以二局为例:首先是领导班子带头,所有问题都公开、公平、公正处理。苗守卫局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虽然目前工资待遇不高,但是横向比,与其他基层单位的职工收入差不多,比开封当地职工人均收入略高;在本单位内部比,职工收入差距不大。其次是用足政策,把河南河务局的、开封河务局的、地方的工资政策执行到位,应发尽发。最重要的还是多方筹措资金,在争取上级部门资金支持的同时,加大经营创收力度,千方百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单位经济实力,从而增加职工收入。局领导班子多次研究,最终确定了充分发挥淤区土地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业,把承包出去的淤区土地逐步收回,自己育苗栽树,打造自己的“绿色银行”这一经济发展思路。近三年来,二局已经新育苗1040余亩,种植各类苗木42万余株,其中包括栾树、垂柳、合欢、国槐、椿树等品种,只要科学管理,注意及时更新树种,这就是一条稳定的生财之道。
如何破解人才缺乏、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难题 同样以二局为例:制定一系列政策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对于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养护职工,实行绩效考核制度,每月考核,奖优惩劣,排名靠前的职工能比排名最后的职工一个月多收入1000余元,提高了养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使得二局顺利通过2015年国家级水管单位验收,外业养护工作也得到了考核组的一致好评。对于中层干部和职工,通过每周二、周五的培训,提高职工的整体业务素质;通过轮岗交流,选拔优秀人才到更适合的岗位发挥作用。
针对新闻宣传工作落后的问题,实行奖惩制度,按新闻稿件刊发数量给予物质奖励,对于未完成任务的部门进行惩罚。每年年初对上一年度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兑现,完成稿件最多的一位职工奖励超过2000元,没有完成任务的部门最高缴纳罚金500元。这项政策调动了职工的投稿热情,同时也促进了二局宣传工作的开展。
针对堤顶道路收费站收费偏少,存在跑冒滴漏等问题,根据现状月平均车流量核定收费标准基数,若每月收费超过标准基数,则对收费站职工进行一定的奖励,以确保收费站严格管理。这项奖励政策执行后,收费站收入比原来增加一倍,为单位经济发展开源节流。
第三堂课:协调处理地方关系
二局管辖的35.16千米堤防工程和3处控导护滩工程。虽然堤防长度不长,但是却有着东西长29.6千米,南北宽4.5千米,总面积达145平方千米的滩区,其中包括4个乡镇、85个自然村,总人口10万余人,滩区面积大,滩区人口多。而作为河务部门权责有限,要想做好河务工作,必须依靠当地政府,依靠滩区群众。因此,如何协调处理地方关系是我到基层上的第三堂课。
依靠当地政府,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依法治河。自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完成以来,当地群众陆续在黄河大堤与106国道交叉口四角搭建了多处违章建筑,周围垃圾遍地,既影响防汛道路的畅通,又影响了工程面貌。2015年,在工程管理难点整治过程中,二局班子下定决心对其进行整顿取缔。苗守卫局长依据《防洪法》和《河南省河道管理条例》相关条款,多次向开封市祥符区区长和主管副区长汇报,最终取得了祥符区政府的支持,并在当地村委的配合下,彻底拆除这些违章建筑,“根治”了困扰工程管理多年的“顽疾”。
依靠滩区群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靠“利益驱动”。由于二局管辖的黄河大堤两侧都有村庄,不少村庄与大堤紧邻,不可避免地会在堤防管理范围内发生倾倒垃圾的现象。原先的办法是组织人员对倾倒垃圾的群众进行劝阻、说服,并对垃圾进行集中清理,但是,乱倒垃圾的现象仍屡禁不止。后来,二局在垃圾出现集中的地方设置了垃圾隔离网,聘请在当地群众中比较有威望的两名“村贤”作为“特邀监督员”,协调当地村委给予这些“特邀监督员”一定的报酬,同时给他们划定管理范围,确保在各自的管理范围内不出现垃圾。对于这些“特邀监督员”来说,他们在当地群众中说话有威力,监督有实效,而且每天出来转两圈就能有收入,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单位来说,既不用专门组织人员集中清理垃圾,又减轻了养护职工的日常工作负担,工程面貌也得到了改善,一举多得,事半功倍。这项政策彻底解决了近堤村庄群众乱倒垃圾的老大难问题。
到二局锻炼这一年多时间内,我在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里学到的知识远远不止这三堂课的内容,在思想品德、工作方法、思维方式上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对黄河基层单位的情况更熟了,与基层黄河职工的心贴的更近了,感情更深了。社会实践的课堂,对青年干部完善自我,增长才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