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应有系统思维
治水应有系统思维

我国民间有“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一说,是针对那些贪心之人而言的,多带有贬义。但如果在治水中能够做到“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却是值得褒扬的,因为它符合系统思想。
水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在水问题这一大系统之下,有洪灾、旱灾、内涝、水污染、水短缺、水土流失、水生态脆弱、水环境退化等多个分系统,而分系统之下又有诸多子系统。水问题各分、子系统之间通常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这要求我们应该遵循系统科学的规则,用系统思想指导治水实践。
全面地、而不是局部地看问题,是系统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水问题最突出的特点是综合性,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治水不能“单打一”,而应该从局部想到全局,然后根据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实际情况,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取得局部和全局的双赢。譬如:洪灾。现实中造成洪灾的因素很多,有自然方面的,有人为方面的。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势、降雨强度等。人为因素有毁林毁草加重水土流失、压缩蓄洪区和天然蓄水设施以及河道的空间、过量硬化地面阻碍雨洪下渗、排水设施不畅等。所以我们在制订防洪方案时,要全面考虑、统筹兼顾,通过综合性防治,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的不少地区,防洪“单打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较为普遍。一般而言,洪水冲毁堤防,决策者考虑的通常是单纯地加高加固堤防或者将河道截弯取直,以利洪水快快退去。殊不知导致洪水决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只盯着堤防而不管其他,结果非但降服不了洪魔,反而会陷于“筑堤—毁堤—再筑堤—再毁堤”的恶性循环。而将河道裁弯取直的后果是将洪水威胁由高水位的威胁转化为高流速的威胁。相对而言,洪水高水位的威胁还比较容易对付,而来自高流速、强冲击力的威胁,倒显得更加危险。因为高流速极有可能对河岸的某一点造成冲刷破坏。
系统思想的另一核心内容是连贯地、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水问题具有关联性,往往“一拽耳朵腮动弹”。这就要求治水人在解决水问题时,要连贯地、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追根求源找原因,从中找出矛盾的全部,然后根据轻重缓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譬如:水污染问题。除去各类污染物之间相互关联外,污染物与水源、与环境、与社会的关联也同样密切,特别是后者,其污染过程相互联系,既有社会因素,又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即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即污染物通过水这一载体,按照“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四处传播。鉴于上述情况,治水人就应该高度重视治污的连贯性。首先要做到防治结合,突出“防”字;其次要按照自然规律治污,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可是,在我国不少地区,水污染治理往往重治轻防,仅仅满足于建了多少污水处理厂,结果是边治理边污染,甚至是越治理越污染,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速度。另外,在治污过程中,无视“水是流动性资源”的特点,一味地按行政区划而不是以小流域为单元运作,结果是,治了旧污染源,来了新污染源,新旧污染源相互交织,使治污工作永无起色。
简而言之,水问题综合性和关联性的特点,要求治水人应该以系统思想为指导,全面、连贯地看问题,即“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通过“碗外找饭吃”,使治水活动减少盲目性、片面性,增强科学性、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