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美丽中国”建设须从每条河流做起

“美丽中国”建设须从每条河流做起

【字体:      】     打印      2015-09-24 08:40      来源: 黄河网  

在松花江流域,有一条当代“龙须沟”——黑龙江肇兰新河,这条河污染数十年竟未得到治理,污水源源不断地经由呼兰河注入松花江。污流背后,是沿河县市工业、生活污水的长期超标排放,河底淤泥沉积数十年未清理。肇兰新河一直在接纳上游大庆市一家石化企业乙烯工程处理后的废水,河流沿岸肇东、青冈、兰西等县市的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也汇入这里。面对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肇兰新河,沿河群众多年“叫苦”竟无人过问。(9月20日《北京晨报》)

客观地说,我国水污染具有普遍性,每个市县乡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在污染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的社会,再污染一条河也算不了什么,这是社会相当一部分人的心态。正因为如此,严格地说此条新闻的价值已经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不是新闻的新闻。

其实,这种心态也道出了相当多百姓对待水污染的无奈。每天闻着臭味,哪一个居民也受不了,百姓面对污染叫苦不迭,而相关部门不闻不问,说明地方政府存在很大问题:没有将百姓放在心里,污染的存在就是地方政府纵容企业的结果,地方政府没有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地方政府应该认真回应百姓的所需所求,想方设法将这条河治理好,还沿河百姓一个良好的环境。

在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下,治理环境肯定要付出经济代价。如果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能兼得。地方政府如何选择,这考验地方政府的智慧和环境治理的决心。

当环境已经严重影响到群众的生活,用“壮士断腕”的决心牺牲掉部分经济的增长,尽管很心痛,也是一种明智的抉择。

事实表明,我国环境容量已经到了极限,再靠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是“死路一条”,这种“黑色的GDP”不得人心,早下决心治理比晚下决心治理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坚持环境治理,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战略抉择。我们不能再继续走靠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路子了。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再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无不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必须做好做实,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并且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地方政府不能纸上谈兵搞花架子,那种臭味到处飘、河流被污染得乌黑的现象与生态文明建设格格不入,需要尽快治理,不能再拖下去!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经济发达地区缺的不是财富,而是曾经大自然无偿赐予的绿水青山,他们靠牺牲环境换取的经济增长,反过来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教训值得认真反思。实际上,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只不过绿水青山的价值是潜在的,不能直接用来购买商品,金山银山是看得见的财富,是真金白银。没有绿水青山,即使有巨大的金山银山也买不来健康,买不来幸福的生活。

没有健康的河流,就没有“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建设需要从每一条河流做起。

作者: 姜文来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