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情教育”青海要先行
“水情教育”青海要先行

2014年12月25至26日,水利部水情教育中心在北京举办第一期全国水情教育员培训班。这是我国水情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水情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起点。来自全国各地的40名相关业务人员参加培训,并光荣地成为了全国第一批水情教育员。来自青海的笔者作为其中一员深感荣幸,通过这次培训,认识到青海的发展与战略抉择决定了水情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青海本身就是一个水情教育基地,水情教育要先行一步,走在全国前列。
作为“中华水塔”,青海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2014年10月29日正式成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是对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褒奖和肯定,是青海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跃上了新台阶、新高地的标志,也是青海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对于青海这片土地来说,水情即国情,也许作为边远省份青海没有物质上的“高度”,但青海的水生态文明的高度却影响着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这一切注定了青海水情教育与水文化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全社会治水兴水合力,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水情教育,加深公众对我国复杂水情的认知,唤起社会各界的水忧患意识和水危机意识,引导公众知水、节水、护水、亲水。笔者认为,这其中,青海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包括与水有关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业精神、科学著作、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仪式、治水人物、经典工程、水文化遗产等,都应该得到大力普及和宣传。通过水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引导社会公众从文化角度审视水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水的关系,不断丰富水文化内涵,弘扬和传承优秀水文化。
另外,水情教育要在写进每一个5年规划、得到重视的同时,更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社团和社会公益组织、科研院校等全社会共同推动。要以基地教育、媒体宣传、学校及社区教育、专项培训、主题活动、志愿行动等途径和方式,引领开展水情教育与宣传,促进全社会形成科学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
试想,青海已进入了高铁时代,很多航班通航,“对外开放”拉近了青海与世界的距离,青海展现给世人的不仅仅是瑰丽神奇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土,更要展现给世人一个“美丽的水世界”。因为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爱护这里的每一棵小草、每一棵大树、每一条河流,懂得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水资源,每浪费一滴水,都觉得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也正因为他们这样深爱着这片土地、爱护着这里的生态,才使“三江之水”有了丰沛清澈的水源,这也许才是未来青海打造成为“世界生态公园”所具备的独特人文气质,而这种气质和文化的养成少不了水情教育和水文化宣传的涵养。
“润物细无声”。“水情教育”青海要先行,对于青海的水情教育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没有理由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