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走出“顾此失彼”的误区

走出“顾此失彼”的误区

【字体:      】     打印      2015-04-24 08:51      来源: 黄河网  

顾此失彼,即顾了这头,失了那头。我国的水利建设,特别是基层水利建设,不少地方存在顾此失彼的问题。

一提起河道防洪,就想到加固堤防,而一加固堤防就是一“硬”到底,即纯粹用水泥、钢筋、石块等硬质材料固堤,甚至浆砌河床。这样一来,河岸相对坚固了,却“害苦”了水生态和水环境。由于硬质材料完全隔断了水与外界的联系,由此而引起一系列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河水自净能力下降、河道自我调节水位能力下降,等等。

河道清淤,本是既有利于治污,又有利于防洪的好事,可是,在有些地区,清淤却变成了“清鱼”。即:施工单位用水泵抽取稀泥时,其喷涌的水柱大都超过碗口粗,被抽取的河段大小鱼虾无一例外地被卷入水泵内,然后被重重地摔在岸边的水渠里,绝大多数鱼虾死无全尸。好事做成了憾事。

无序地拦河筑坝。水坝作为挡水建筑物,具有抬高水位、调节径流、集中水头的优势,对防洪、供水、灌溉等有诸多好处。但是,建坝并非越多越好。无序筑坝,会产生如下后果:“动”水变成“静”水,使河水自净能力大为降低,水质污染加重;水文情势发生变化,严重危害到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的生存和演化;大量连环坝的出现,使生态基流不保,河道出现断流。

除此之外,顾此失彼的现象还有很多,如:在通江湖泊上建闸,破坏了动静有序的湖泊水环境;截弯取直河道,将高水位的威胁转化为高流速的威胁;干旱城市大造水景观,使周边农村水位大降;为了“美”不惜在河中修建“河中岛”,人为地给行洪设置障碍,等等。

顾此失彼式的治水危害性很大,最突出的一点是建设性和破坏性并举,甚至破坏性大于建设性。

凡顾此失彼式的治水,大都与局部地、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有很大关系。而实际上水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在水问题这一大系统之下,有洪灾、旱灾、内涝、水污染、水短缺、水土流失、水位下降、水生态脆弱、水环境退化等多个分系统,而分系统之下又有诸多子系统。水问题各分、子系统之间通常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因此,治水就应该遵循系统科学的规则,用系统思想去指导治水实战,做到全面、发展、动态地看待水问题。

中国的治水实践亟待走出顾此失彼的误区。但愿各级、特别是基层的治水者能够真正重视这个问题,并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以使我们的治水活动减少盲目性、片面性,增强科学性、合理性。

作者: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