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给“荒”字平反
亟待给“荒”字平反

也许是受“荒了不打粮”的影响,很多人对“荒”字没有好感,甚至深恶痛绝。人们通常视“荒”为祸、为敌,见“荒”思开、思灭,以至“开发”成为“开荒”的代名词。看看开发过的土地,不但长出庄稼,还“长”出别墅。依笔者看来,“荒”字非但不是祸,反而是福。
“荒”字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方面作用巨大。众所周知,由于地势的影响,山丘区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而荒草却是水土流失的克星。它那强大的根系,牢牢地网固着土体,增强了土体的抗剪强度,使土壤免受侵蚀;它那茂密的绿叶,仿佛给大地披上坚固的防护衣,使大地无惧暴雨溅击。大雨降临时,它能利用绿叶的优势,阻挡雨洪,在延缓洪水形成的同时,消减洪水的能量。更可贵的是,它利用自己的根系引导着部分雨洪进入土体,一边缓洪,一边蓄水,使土壤水库充盈起来,待雨过天旱之时,再慢慢释放,为民生谋福。
“荒”字在净化水质方面功能不凡。水域中的荒草,不仅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改善水体质量,还能消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如:水葫芦。有试验表明,水葫芦在1公顷的被污染水域中,24小时内可以从中吸附34千克纳、22千克钙、17千克磷、4千克锰、2.1千克酚、89克汞、104克铝、297克镍、321克锶等,还能将氰等有毒物质分解成无毒物质。芦苇具有净化水中悬浮物、氯化物、有机氮、硫酸盐的能力,能吸收汞和铅等重金属,对水体中磷的去除率很高;水葱能净化水中的酚类物质;沉水水草还可以促进水中悬浮物、污染物质的沉积,并可通过吸收、转化、积累作用降低水中营养盐,从而抑制水体内浮游藻类产生量,同时,能防止底泥的再悬浮,提高水体透明度。
“荒”字在促进河湖生态平衡方面功勋卓著。河湖的生态平衡,指的是河湖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起的动态平衡联系。那么,河湖生态平衡起决定作用的是谁 是生物。而生物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谁 是河湖中的荒草等绿色植物。一般来说,有了荒草等植物,就引来了以植物为食的动物,进而引来了以食草动物为食的食肉动物;各种动、植物的残体既是昆虫等小动物的食物,又是微生物的营养来源;微生物活动释放出荒草等植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这就是河湖生态系统这一大家庭中能量活动和物质循环的“线路图”。在这一“线路图”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具备,并且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生共荣,为河湖的生态平衡奠定了基础。以上三者,起主导作用的当属生产者,即荒草等植物。如果没有生产者(荒草),绝没有消费者(动物),更没有分解者(微生物)。
人们通常仅仅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去看待“荒”字,而经济效益恰恰又是“荒”字的短板。如果换个角度,从生态效益看“荒”字,将会看到“荒”字满满的正能量。是时候该为“荒”字“平反昭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