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生态是贯穿发展的绿线

生态是贯穿发展的绿线

【字体:      】     打印      2017-11-18 11:32      来源: 黄河网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近年来,黔东南州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科学论断,高度重视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保护,通过采取淘汰落后产能、减少商品材采伐指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等措施,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既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又积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

于是我们看到,在工业发展上,黔东南州加法、减法双管齐下,加法就是鼓励工业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引进国内外高端先进装备,一大批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民族医药、大健康等新兴产业迅猛崛起,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并着力推广物联网在食品溯源、智慧公交、智慧校园等方面的应用,互联数据中心、物联网教科产业园等信息产业重点项目花开苗岭大地;减法则是坚决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相继淘汰落后产能企业64户,淘汰落后产能228万吨,取消电冶行业政府补贴,相关企业逐步告别“两把斧子、两台灶子”。

在农业发展上,黔东南州致力于发展现代、高效的生态农业,坚持打好品牌、做出特色,涌现出了集旅游观光、科技示范、人才培训、农技推广、扶贫带动为一体的镇远文德关农业观光产业园;引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陕西海升集团,建成拥有年加工鲜果3千吨的蓝莓类精深加工厂的麻江县乌卡坪蓝莓产业发展扶贫基地;获得“国家农业部蔬菜标准示范园”“贵州省十佳农业旅游景区”等称号的凯里云谷田园;新品种马铃薯销往台湾、上海各大超市的台江老屯园区等农业园区,全州50个省级农业园区各有特色,蓝莓、中药材、蔬菜、茶叶、香猪等优势特色产业越做越大。

在旅游业发展上,黔东南州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把生态旅游当作民生工程、富民工程来抓。大力开展乡村旅游扶贫,旅游扶贫开发覆盖全州16个县(市),约有40万人通过发展旅游业脱贫致富,旅游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和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一批农文旅融合项目如凯里云谷田园、三穗颇洞、麻江乌羊麻、镇远铁溪、施秉排楼冲等群众参与性强的项目不断催生。凯里巴拉河流域成为全国首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杉木河、雷公山都成为全国生态旅游的热点,以“原生态黔东南”为品牌的民族文化旅游蜚声海内外,每年涌入黔东南州的游客人数都大幅增长。

梳理近年来黔东南州经济发展的脉络就会发现,有一个关键词始终不离黔东南州经济发展的左右,或者说,从头到尾贯穿了黔东南州的经济发展,这个关键词就是“生态”,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概括起来就是生态经济,就是以生态文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把绿色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贯穿到城乡规划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将黔东南州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条串联起黔东南州经济发展的绿色主线。

而伴随着生态经济发展的,是绿色发展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越来越多的地方认识到抓环保就是抓发展、就是抓可持续发展,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最好的机遇和最重要的抓手。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符合自身长远利益,从而努力在环保标准的提升中提高经济效益。

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更加证明生态文明建设是贯穿发展的主线。要确保永续发展,就要牢牢抓住绿色发展这条主线,永不放手。

作者: 王继和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