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新常态”下应有“新姿态”
工程管理“新常态”下应有“新姿态”

水利工程管理是防洪安全保障的基础,是维持水利工程正常运行、发挥工程综合效益的保证。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组建了较为专业的维修养护队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对土地的需求日渐强烈,百姓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提高,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呈现了“新常态”。
一是旧的维修养护模式难以为继。基层管护人员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维修养护队伍专业化、现代化程度不高,工程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落后,越来越难以满足工程管理高标准的要求。二是黄河工程管理与地方经济融合日渐紧密。沿黄地区对黄河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需求越来越强烈,部分地方政府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对违法侵占工程用地的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甚至暗中支持,对工程管理工作不配合、“冷处理”,使得工程管理难度加大。三是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对黄河工程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多年的标准化堤防建设,黄河防洪工程已经成为沿河一道“生态景观线”,搞好黄河工程的绿化、美化,对改善沿河生态环境、提升百姓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四是依法管理要求日益增强。近年来黄河工程管理范围内私搭乱建、违规种植、乱倒垃圾、超速超载等现象严重影响黄河工程管理和工程面貌,甚至影响防洪安全,迫切要求我们运用法律武器,依法处理违规、违法事件,保护工程完整安全。
工程管理“新常态”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从旧的管理观念中解脱出来,以“新姿态”主动去应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以“新姿态”加快改革步伐。我们不能穿着“新常态”的鞋子,走着过去的老路,要以提高工程管理质量、增强管理效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有利于适应工管“新常态”的新办法、新路子。要以深化水管体制改革为抓手,努力破除体制机制羁绊,突破传统的发展观、政绩观和固有管理模式,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管理水利工程。突破部门界限,协同管理,实现管理结构优化,构建“大工管”管理体系。加强与地方合作,增强借力管理意识,打破“闭门管”观念,充分利用地方发展契机、队伍、平台、手段等借力推进,实现城市管理与河道管理无缝对接。
以“新姿态”推动工程管理现代化升级。我们不能以“人拉肩扛”的方式来面对信息时代的现代化管理要求,要把管理方式从过去的更多依靠增加人力投入、突击管理的粗放单一管理模式向高质量、高效率与防洪生态并重的综合管理模式转变,要更加注重依靠体制机制改革、科技进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养护队伍专业化、现代化来驱动。以视频监视技术、智能化分析处理技术等为突破点,实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信息化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运维成本,努力提高管护效率。下沉技术人才队伍,优化基层管理人员结构,使管理段成为管理创新的人才“洼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全面推进工程管理的升级。
工程管理“新常态”下,我们应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新姿态”,进一步深化水管体制改革,继续加强与地方各个部门的协作,努力构建“大工管”格局,坚持依法管理,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勇气与毅力,咬定青山不放松,让工管“新常态”真正成为“平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