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情教育是促进公众参与水利建设的重大战略
水情教育是促进公众参与水利建设的重大战略

加强水情教育的重要意义
水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源,是生产不可或缺的物质资料,是影响生态的基本要素。目前水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首要的资源环境问题,加强水情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水情教育是落实中央水利政策方针的需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水情教育,将水情教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中央一号文件如此高度重视水情教育尚属首次。习近平同志前不久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让广大群众深入理解这一新的治水思路,离不开水情教育,对水情理解得越深入,对习近平同志治水思路的认识越深刻,将此思路变成行动的动力越大。
其次,水情教育是推动生态文明的重要推手。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水对生态具有决定性影响,水生态文明在生态文明中占有基础性地位。让国民了解中国水情,知道水生态存在的问题和危机,有利于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进而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第三,水情教育有助于建立正确的水价值观。尽管经过长期的教育,人们对水不是无价的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从总体情况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水价值观,需要通过水情教育,纠正以往不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科学的水价值观。例如:水尽管是天赐资源,但是有价的;节水、高效用水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保护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破坏水,维护水的健康才能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既要充分利用水,又要尽我所能保护水。
第四,水情教育能有效推动水利建设。我国水问题是“水多、水少、水脏和水浑”,让全体公民都知道中国的水情以及存在的潜在危害,树立起水忧患、水法制、水保护意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水利建设氛围,能有效地推动水利建设,推动水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水情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对水情教育极为重视,水情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国家高度重视水情教育。在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上,特别提到了水情教育: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水利部部长陈雷在《中国水利报社》2012年度新闻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努力开创水情教育工作新局面,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对水情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其次,成了部级水情教育中心。2012年9月27日,水利部在原有相关机构的基础上,挂牌成立了水利部水情教育中心,标志着我国水情教育有了专门的机构,对于强化水情教育具有重要的示范推动意义。2013年9月27日,水利部水情教育中心面向社会公众开展了主题为“唤醒—关注—行动”的首届“公众水情教育创意大赛”,社会反响强烈,公众积极参与,收到了良好效果。
第三,出版水情方面的著作,丰富了水情教育内容。《中国水利报》推出了《水情教育特刊》和水情教育手机报;水利部新闻中心组织编写了《滴滴传奇》;学者编辑出版了《水知识读本》(含小学、初中、高中)、《图说中国水情》、《水资源探秘》、《利水型社会》、《中国水情读本》、《小水滴漫游记(水资源保护系列动画片)》等,这些丰富多彩的作品,对我国水情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第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水情教育活动。水情教育走入社区、校园成为一种趋势。部分地区已经将水情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对学生开展系统的水情教育。2011年9月,习近平来到北京朝阳区茉藜园社区,与青少年一起参与了“把水留住”等科学体验活动,他认真参观了节水型净水器、节水龙头等节水器具,观看了科普专家和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演示的“纱窗托水”等科普实验。这些活动推动了水情教育向纵深发展,看得见,摸得着,使参加者受益匪浅,水情教育效果良好。
第五,非政府组织在水情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我国非政府组织还不太发达,但活跃在水情教育领域的非政府组织,在水情教育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例如:目前活跃在北京逐步扩展到全国的“乐水行”,每周六选择一条河流行走,对河流进行监测,讲解河流的历史、文化、问题和未来,对民众进行持续的水情教育;“自然之友”长期关注水情,引导民众爱护水、保护水,会员保护水的意识明显提高。非政府组织在水情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政府难以替代的,今后在水情教育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尽管我国水情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不能否认的是,我国水情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缺乏水情教育总体规划。水情教育总体规划就是对水情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它是在深入了解水情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水情教育目标、途径和措施,是水情教育的“法”,具有战略性、可操作性,目前我国还缺乏这样的总体规划。
二是缺乏水情教育教材体系。虽然目前出版了不少水情教育读物,但还不成体系,缺乏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水平的水情教育读物。
三是水情教育针对性不强。水情教育要有针对性,这样教育效果更好,目前水情教育缺乏“对症下药”的教育,影响了水情教育成效。
四是缺乏水情教育专业队伍。水情教育不是普通的教育,具有特殊性,其特殊就在于既要对水情有深入的了解,对水知识的掌握要深入广博,同时又要用通俗易读的语言传授给听众,我们缺乏这样的人才。另外,各地水情教育的专门队伍没有建立起来,影响水情教育推进。
五是缺乏系统的水情教育研究。水情教育的规律是什么,如何进行系统的水情教育,如何针对不同受众采取针对性水情教育,水情教育如何评估、考核和改进等,都缺乏系统的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难以满足水情教育的需求。
六是水情教育投入不足。水情教育需要投入做保障,目前在水情教育方面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芝麻”般的投入难以让水情教育全面展开。
七是缺乏水情教育场所。水情教育除了书本教育之外,还需要一定的场所,如参观、探索、体验场所等。目前从全国情况来看,尽管我们可利用的资源丰富,但没有充分开发利用,导致适合水情教育的场所不多,难以满足水情教育需求。
如何做好水情教育
针对水情教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水情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一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国家对水情教育高度重视,各级领导要深刻领会水情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高度重视水情教育,按照国家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将水情教育落实到实处,切忌口头重视,缺乏实际推动力。
二是尽快编制国家水情教育总体规划。该规划是水情教育的总指导,国家出台水情教育总体规划后,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地方水情教育规划,顶层设计好水情教育。
三是建立一支适应水情教育的队伍,包括科研队伍和实际从事水情教育的队伍。结合国情、省情、市情,开展水情教育的研究和实际水情教育,通过水情教育培养人才队伍,将水情教育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水情教育人才的成长。
四是选定或编制好水情教育读本,因地制宜开展不同层次的水情教育。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进行中国水情教育的前提下,结合本地特殊的水情,编制相应的水情读本,开展水情教育,与此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水情教育活动,让水情教育“活”起来,在喜闻乐见中享受水情教育。
五是建立水情教育考核体系。针对水情教育的实际,建立水情教育考核体系,将水情教育考核结果和政府主管官员升迁相挂钩,提高他们水情教育积极性,促进水情教育的开展。
六是加大水情教育投入。资金投入对水情教育具有重要的制约和推进作用,争取设立水情教育专项资金,加大水情教育投入,使资金投入与水情教育需求相适应,避免资金短缺导致水情教育缺失。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