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伏汛易抢 凌汛难防

伏汛易抢 凌汛难防

【字体:      】     打印      2015-01-01 09:41      来源: 黄河网  

“伏汛易抢,凌汛难防”是一句河防民谚,意思是说伏汛险情抢起来较为容易,凌汛险情则抢护难度较大,甚至防不胜防。历史上就有“凌汛决口,河官无罪”一说。

黄河是多泥沙河流,河势游荡多变,伏汛期主流摆动尤为频繁。黄河河南段就是典型的游荡型河段,“宽、浅、散、乱”,经常发生“横河、斜河”。受大河主溜的顶冲,堤防工程被侵蚀、淘刷,极易发生坍塌、蛰陷、滑坡等险情。一旦洪水围堤,水位抬升,还有可能造成管涌、漫溢等重大险情。险情发生后,只要发现、抢护及时,一般都能化险为夷。我们常说的“抢早、抢小、抢了”就是这个意思。

凌汛险情多发生在开河之初,其防守难度超过伏汛险情,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形成冰坝的位置难以预测,有可能多处出险;二是冰凌水破坏力大。一旦开河时形成阻水冰坝,水位可能在短时间内骤涨3~4米,不仅极易造成管涌、漫溢等重大险情,堆积如山的冰块在水力作用下,冲击堤防,亦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而要解除这样的险情,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封建社会是难以想象的,唯有仰天长叹。据《黄河防洪志》统计,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至1946年的92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凌汛决溢的年份达27年,决口近百处,大约3年就有1年发生凌汛决溢灾害。这也是治黄史上凌灾最严重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分别于1951年和1955年凌汛期,在山东利津县前左、王庄等处冰凌插塞,形成冰坝,水位猛涨,导致该县王庄和五庄发生漏洞决口。

分析凌汛灾害产生的原因,首先是气温的影响。黄河下游冬季气温上暖下寒,易发生冰凌插塞堆积,甚而形成冰坝,阻塞水流,酿成灾害。其次是流量影响。小流量封河,大流量开河,就易形成“武开河”的局面,从而给防守、抢护带来困难。再次是河道形态的影响。山东河段因穿行于人口密集地区,河道受堤防约束,河床缩窄、弯曲,容易造成冰坝阻水。当然,也与世人对凌汛的认识、重视不够,防凌的措施、手段、方法滞后有关。

另外,内蒙古河套河段凌汛灾害严重的原因,也同样与该河段的河道形态和气温有关。黄河自兰州以下,大体呈西南至东北的流向。从内蒙古磴口到托克托,又变成自西向东的流向。兰州河段与地处黄河流域最北边的内蒙古河段纬度相差近6度,两地冬季月平均气温相差5摄氏度左右。内蒙古包头河段每年从12月中旬开始封河,直到次年3月中旬开始解冻,结冰期长达100天左右。它比上游兰州封河早20天左右,解冻开河却晚1个多月。封河时河槽内蓄水量平均6亿多立方米,相当于形成了一个河槽式水库。解冻开河时,河槽内的蓄水迅速释放出来,挟带大量的冰凌流向内蒙古境内的宽浅河道,因此常常卡冰结坝,造成凌汛灾害。

作者: 赵炜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