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勿让城市发展成为河流的“噩梦”

勿让城市发展成为河流的“噩梦”

【字体:      】     打印      2014-06-28 09:03      来源: 黄河网  

不同的人可能对“消失”的理解不同。有的东西不在了,然而有记载文字招人惦记,似乎还存活着;有的东西仿佛还在,只是已不是原来的,拿捏程序也不像过往,竟可以说是亡了。

每座城市的河流也是这样,被惦记的,往往是曾经的清澈见底,那些承载城市记忆的河流,那湍湍流淌着的焕发着无限生机的生命之源,带给人们无限的喜悦;那些仍然还被叫着承载人们无限温暖回忆的“河流”,如今却只能带给人们无限的困惑与厌恶。

正在消失的城市生命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很难有一条贯穿城市的河流还能维持原来的模样,也很难有一组数据去统计究竟有多少条河流经受了经济快速发展的荼毒,也没有人关心真正治理一条河流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的确,和正在发展、雄心勃勃的城市经济增长相比,一条河流的存在,或许太无足轻重了。

河流污染在我国可以说是普遍的。这种现象的发生和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分不开。近20年来,江浙地区的一些河流因为印染业的发展、污水处理技术的落后甚至不作为,变得“五颜六色”。据相关权威机构调查:“中国1/3河流、1/4近岸海域水质污染严重,全国主要城市几乎有一半不完全符合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最主要的问题是粪便排污,此外为工业和农业化学污染。”数字让人触目惊心。

如广东是珠江流域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但也是对珠江排污最多的省份。一些环保官员表示,广东省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开展得比较早,但由于经济发展迅速,环保措施没跟上,加上一些企业偷排超排污水,珠江污染几乎失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许多河流的治污就这样反反复复,多年不见成效,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治标不治本。

据媒体报道,韩国著名的清溪川是一条自西向东穿越韩国首都首尔的古老河道,伴随着首尔600余年的发展,清溪川成为这座城市历史变迁的一面镜子。最早的清溪川是女人们的洗衣场所,也是孩子们嬉戏玩耍的乐园。朝鲜战争后,河畔成为贫困人口的栖居之地,这条河流也变成了一条露天排水沟。随着经济腾飞,急于建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韩国政府于1958年开始大规模建设清溪川覆盖工程,在发展中国家的激昂情绪中填埋了已经污染的溪水,并且花了20年的时间顺着这条小溪的位置建造了一座高速公路桥,汽车川流不息,日行车量达12万辆,成为城市繁华的象征之一。

伴随着生态的破坏、生活质量的下降,在千篇一律的水泥丛林中,城市个性日渐模糊。韩国人重新意识到恢复环境的重要性。2003年,在李明博力主之下,首尔市政府开始重建清溪川。拆除高架桥,挖开被覆盖了40余年的清溪川,引汉江水重回清溪川,并将沿岸堤坝建造成可供市民游玩的绿色花园,而桥两侧的区域则变成沿岸繁华的商业区。这一系列重建之举耗费了3.6亿美元的资金。清溪川复原后,在河面上修建了21座各具特色的桥,其中有复原广桥和水标桥等古建筑,还新建了5座步行桥。清溪川两岸的生态公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空间,还通过恢复燃灯等传统民俗活动,展现古都的历史文化,形成以人和自然为中心的城市绿色空间。恢复后的清溪川成了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争相游览的观光名所,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益,也成了李明博最为老百姓称道的政绩。

我们佩服李明博的精神,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个执政者的眼界与胆识。污水河,不是治理难,而是难以下定决心。

让河水重归清澈

对于城市河流污染治理来说,除了提前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加大治污力度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恢复河流本身的自然生态。目前为了保存河流有限的水量,不少地方都用混凝土衬砌河道边坡,让本来可以通过土壤和水生植物进行自我净化的河流变成了一潭死水。这样还带来另一个后果,一到每年汛期,自然降水往往通过被密封的河道白白流走,无法回补城区地下水,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对很多发展迅速的城市来说,如果不从城市规划这样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去考虑河流污染治理,往往只能治标不治本,一时有效果而长远来看污染又会卷土而来。因为城市规划是对一个城市发展的整体、全面考虑,不仅会对城市的外在形态如道路、建筑进行考虑,还会对城市的水资源供应、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未来人口增长是否匹配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只有进行前瞻性的通盘考虑,相关部门才能针对人口发展趋势对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筹安排,避免肆意排污现象出现。

另外,看待河流问题需要有一个“流域”的概念,要把流域内河流的生态圈和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圈统筹考虑。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河流治理要以小流域为单元,统筹考虑城乡、上下游需求的思路。而我国很多地方进行城市规划时,仅仅考虑到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生态的保护,仍主要按行政区划来管理当地的河流,这样就很可能导致上游的过错让下游埋单的现象。所以,保护河流,要体现在城市规划中,更要在流域内统筹规划与行动。

城市规划的原则之一是利益还原,即受益者负担受益成本,受损者得到补助。针对河流问题,可行的办法是促进流域内各地区的平等对话,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让下游受益地区对上游地区因保护河流而导致的损失给予经济上的适当补偿。河流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跨行政区划,把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圈与人类活动圈统筹考虑进行治理。

让河水重归清澈,应该严厉惩治污水乱排。除此之外,政府不仅要加强治理和监督,还要致力于还原河流,普通人也应自觉保护环境。

河流是一个城市的血脉,只有血脉疏通了,城市的灵性和活力才能显现出来。所幸,目前各级政府已经将治理河流提上了日程,并且在逐步实施中,这是造福子孙的好事。政府的行为让我们满怀憧憬:有一天我们身边这条污水河变成清澈见底的活水河,两岸绿树成荫,享受午后休闲时光的白领、捡拾垃圾的志愿者,或是约会的情侣三三两两沿着河边散步。河中清澈的水流、过河石,河畔的绿色植物,还有河上形态各异的桥,交错构成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致,每一处都是一道都市里的风景。祈愿这种情形能够早日成为现实,决不能再让城市的发展成为河流的“噩梦”!

作者: 孙爱霞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