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职工技能培训走形式
谨防职工技能培训走形式

近日,笔者在黄河一线班组参加一个防凌知识培训班,不到一天的时间,上课的技术人员就把厚厚的一本书给讲完了,许多职工乘兴而来败兴而去,都说这样的技能培训班再也不想参加了。为一线职工开展技能培训是提高职工业务技能的重要措施,但是,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培训能收到多少效果呢
近年来,黄河基层各单位都在开展技能培训活动,有效提高了一线职工的业务技能,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存在技术培训课科目设置不科学、照本宣科、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笔者认为,加强教师选择、科目设置、应用指导三方面工作,才能进一步提高一线职工技能培训的质量,防止培训流于形式。
一是注重精选培训教学人员。一线职工技能培训大多数是由本单位(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在组织技术培训之初,单位领导要严格筛选业务精、技能强的技术骨干担当教师,制订完善的培训方案,培训后做好指导,帮助一线职工进行营养“消化”,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是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一线职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各有不同,而且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技能需求、领会能力也大不相同。教学人员要贴近一线实际、贴近职工特色,根据不同文化、不同年龄的一线职工的“口味”分别施教。在培训内容选定、授课方法、时间安排等方面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灵活教学。对实践操作能力很强而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的职工,要提前为他们精心准备好丰盛可口、易消化的“理论知识营养餐”;有的职工理论知识强而实践操作能力差,要着重对其讲解操作要点、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对他们进行“补钙”。
三是注重做好训后服务。期望通过短短几天或个把月的培训,就能大幅度提高一线职工能力素质是不现实的。笔者建议不仅应做好培训的“上篇文章”,更要做好培训后跟踪问效、帮助指导的“下篇文章”。单位领导、业务骨干和授课老师可定期或不定期就参加培训的一线职工技能掌握、学以致用等情况进行跟踪,帮助他们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适时将培训对象进行“回炉”,调整培训计划,探索新的培训思路,尝试新的培训方法,进一步提高培训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