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漫谈“数字黄河”

漫谈“数字黄河”

【字体:      】     打印      2013-02-19 08:10      来源: 黄河网  

21世纪初元,“数字黄河”,起航

起航,是一种状态的转变,从静到动,比之正常前行需要更大的动力,尤其遇天气不利之时。转变,更需要远见、魄力、勇气、自信。

2001年,互联网泡沫至极而破,霎时,信息社会的光环上闪过一道阴影。黄河人却勇立信息化发展潮头,审时度势,以大科学的思维,提出建设“原型黄河”、“模型黄河”和“数字黄河”构成的“三条黄河”科学决策场。由此,“数字黄河”应运而生。

“数字黄河”起舞,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信息化的华章翻开,新征程的集结号吹响。黄河人壮志豪情,继往开来,解放思想,引来众多知名院士、专家学者及专业团队,缘于对华夏母亲河明天的期待,相约黄河之都。顿时,框架体系、数字地球、RS、GIS、GPS、决策支持、知识库、虚拟化、网络、传输、数学模拟、共享、信息安全、标准等关键词相传,观点碰撞与对接,理念纷呈与交融,思潮澎湃,激情满怀。恰似春光雨露,蒸蒸日上。

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聚集智慧,萃取精华,《数字黄河工程规划》很快编制完成,得到批复。工程规划提出了关于流域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是“数字黄河”的航向标,具有里程碑意义,堪称经典之作。

那些时日,众志成城,披星戴月,是美好的记忆。

在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浪潮中,“数字黄河”这艘很有分量的舰船,肩负着期盼,兼具先发优势,离岸,起航。

顺中华民族复兴大势,前行

前行,是一种过程的持续,知而行之,比之初始启动需要更大的韧力。渐行,致远、愈艰,更需要使命、忍耐、执着、信仰。

前行的第一个十年,遵循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组织,需求牵引,应用至上原则,分轻重缓急、整体与局部,群策群力,广开渠道,统筹协调,以水文测验现代化升级、数字防汛、数字水调、电子政务等为重点带动,以长治久安和“四个不”为支撑目标。

前行的第一个十年,形成了“数字黄河”建设与管理组织体系、支撑保障制度体系以及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将数学模型确立为其灵魂。初步建成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高速公路,开展了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管理、电子政务等六大系统建设。“数字黄河”框架基本建成,应用系统和水沙数学模型与核心业务融合,在维持黄河健康、支持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水利行业,树起了“数字黄河”品牌。

十年的前行,“数字黄河”的实践持续深入,认识不断提升;其内涵已由“原型黄河”的虚拟对照体进行了拓展。黄河人与时俱进,从大系统的多维视角,将建立“自然-经济-生态耦合系统”(“三场耦合”)作为发展方向,丰富了“数字黄河”的理论。

过去的十年,水利信息化,百舸争流,是万象更新的年代。

在十年的发展中,毋庸置疑,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必须坦言,一些方面已被赶超。生于忧患,自省吾身,贵在奋发。

乘 “四化同步”发展东风,驰骋

驰骋,是一种前行的境界,量变质变,比之常规前行需要更大的智慧。伏久高飞,海阔天空,更需要胸怀、气度、统筹、驾驭。

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的战略决策,明确了“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发展新篇章。水利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更加明确,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新要求,促使水利现代化全面提速,水利信息化发展已在春天里。2012年12月,黄委根据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和水资源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数字黄河”的发展目标,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治黄水利工作信息化,基本实现水沙情势可感知,资源配置可模拟,工程运行可掌控,调度指挥可协同(“四个可”)。“四个可”的实现是由“数字黄河”到智慧黄河的标志。

这个目标的提出源于站位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大视角、大场景所做的分析和判断,更加深化和具体化了“数字黄河”的科学内涵。在数字化的今天,“数字黄河”之黄河不只是一条自然河流,她承载了更加丰富的内容,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历史、自然。水沙情势,有水质又有水量;有流域来雨来水,又有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需水;有地表水也有地下水;有因水土流失产生而输移到黄河内的泥沙,也有淤积在水库及河道河口内的泥沙。水资源要统筹自然河流、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需求情况,进行优化配置,实现黄河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有流域内水资源的配置,也有跨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运行要求以实现防洪安全、洪水资源化、生产发电效益、水资源科学配置等多赢目标为原则,优化水库枢纽工程的运行,取得最大投入产出比;要考虑单个工程的运行,也要考虑多个工程的组合运行。

伏久高飞,量变质变,是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十年,对于信息化这个快速变化的行业,不算短;“数字黄河”已经有了量的积累,到质变的阶段了,这是使命所然。任何事物都遵循着自身的规律而发展,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散到系统,由低级到高级,既有阶段特征又有长期目标。“数字黄河”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对智能性与智慧性的要求更高,面临的问题也更复杂,更具系统性。

信息通信技术(ICT)创新与发展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浪潮,在经济社会众多领域已产生了超乎想象的作用,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美国国家气象局通过在全国2000辆大巴上安装传感器,采集沿途地点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并实时传到数据中心。徐州重工在制造的工程车上安装传感器,采集关键部件的状态数据,并传回到公司,公司及时分析这些数据,预测车辆的安全状态,并为用户提供车辆保养提醒和安全预警服务。美国政府已把“大数据”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英国政府实施了公共大数据项目。谷歌公司利用大数据技术预测2009年发生在美国的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源和趋势。

要积极把先进实用的ICT技术应用到“数字黄河”之中。研究利用移动互联和物联网技术,建设先进可靠的现代化水沙观测和数据采集传输网络,对重要资源和重点对象进行动态跟踪。研究利用云计算技术整合信息化基础资源和应用资源,提高信息资产的共享水平、计算性能和使用效率。大数据时代,要增强利用数据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让数据说话;统筹安排、广开渠道,加快积累各方面的数据,包括流域经济社会数据及生态环境数据;对水文观测、工程运用、规划设计、水利普查、卫星遥感应用、调水调沙等工作形成的大量数据进行整合,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挖掘分析处理,为科学决策提供强力支持。

要以资源和服务的观点为指导,以水文观测预报、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管理调度等业务流程协同关联为主线,集成业务应用系统;将河流演变与水沙运动规律研究的最新成果、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演进规律研究的最新成果与数学模型系统研究与开发紧密结合,显著扩展数学模型的功能和提升性能,实现“三场耦合”;把“数字黄河”建成为公众认识、理解黄河的平台,成为公众参与塑造黄河流域人水和谐关系的平台,成为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的科学支撑平台。

要解放思想,营造先进文化;要转变作风,改造队伍;要运用有形和无形两只手,创新有利于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九曲黄河水,拔山越岭,有激扬穿越,有舒展缓行,历尽艰难险阻,终入东海,赢得活力与生命无限。让我们满怀激情,众志成城,披星戴月,以踏石有印、抓铁有迹的作风,置身经济社会发展的碧海蓝天,建设好“数字黄河”,迎接明天的智慧黄河。

作者简介:寇怀忠,教授级高工,黄委总工程师办公室数字黄河办公室,黄河数学模拟系统研发首席专家;法国CNRS-PRiSM实验室计算机科学博士,INRIA博士后;从事数据挖掘与语义网络研究、水利信息化工作。

作者: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