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谈水利现代化与黄河治理

谈水利现代化与黄河治理

【字体:      】     打印      2013-01-30 14:24      来源: 黄河网  

水利现代化是以先进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解决诸多水问题并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有学者将发达国家的水利现代化分为五个阶段:以防洪建设为主的阶段,以供水建设为主的阶段,以水资源保护为主的阶段,以景观建设为主的阶段,以水生态修复为主的阶段;同时认为,许多发达国家水利发展的重点目前放在了第五个阶段,即水生态修复为主的阶段。近年来,我国政府特别重视水利改革发展,明确要求“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2011年水利部在全国部分省市地区启动了水利现代化发展试点工作,并且明确了水利现代化主要内涵,即思想观念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管理服务现代化等4个方面。

应当认识到,我国水利现代化水平还相对落后。如将万元GDP用水量作为衡量水利现代化的综合指标,发达国家用水量一般在50立方米以下,而我国目前为225立方米。衡量国家现代化有两个重要指标,一个指标是人均GDP2011年我国达到5,447美元,而现代化国家的标准值为9000美元;另一个指标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城市水资源管理信息化为例,“十一五”期间,我国只有38个城市开展了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试点工作,仅为全国600多个城市的6.3%,市级城市中只有29个建成了水资源监控中心,而发达国家在城市水资源的管理早已实现了现代化。由此,不难看出,在我国追赶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水利现代化明显落后于国家现代化的前进步伐。

一、水利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经过系统分析与提炼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围绕水资源管理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之后,我们认为,将水利现代化的内涵定性概括为下面七个特征则更为科学与全面。

泛在性“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内涵有两层意义,即水的泛在性和水的重要性。水的泛在性是指水无处不在。世界由动植物生命系统、人类社会生产系统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等构成,水存在于这三大系统之中,具有普遍的存在性。水的重要性是指没有水,生命就不复存;没有水,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就不可能;没有水,一切生态系统就枯竭消失。水的泛在性要求在涉水层面的事务上要有来自各行业、各阶层的政府部门、大中小企业、各类社会组织以及家庭和个人等广泛的参与,水的问题不单是政府水资源管理部门和水务行业的事情。

法治性现代化社会与传统社会最本质的区别之一就是前者是法治的社会。因此,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法治水利。水利的法治性是指围绕水资源的开发、管理、保护和节约,建立完善合理配套的、科学可行的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体系以及标准体系,为现代社会一切涉水行为提供行动指南和行动准则。合理配套、科学可行的法律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是现代化水利的基石。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已建立比较完善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开发保护法律体系,而且特别强调法律的严格实施。从流域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等宏观层面,到具体的节水措施等微观问题,都有相应的规范,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文化性。温家宝总理曾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文化对国家发展进程的影响比经济和政治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足见文化对现代化的重要性,要建设和实现水利现代化,同样必须有配套适应的水文化作支撑。法治具有强制性、时效性,而文化则更具有根本性、自觉性和持久性。目前,关于水的文化性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水文化是反映水事活动的社会意识,是对水事活动的理性思考”,其旨在强调人类敬水、惜水、爱水、亲水、护水的意识。水的文化性越来越为大家所重视。联合国曾把第十四个世界水日的主题定位“水与文化”;世界银行在秘鲁启动的水资源管理现代化项目中就包含推广普及水文化的内容,目的是推动、策划和实施增强水意识的运动,影响人们利用水的习惯和方式,并鼓励人们参加流域的管理。显然,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之间的问题和矛盾,仅依靠传统的思维,抓单一的水利工程硬措施,已是远远不够,必须站在水的文化性角度,系统全面地理性考虑当前人类面临的水问题,深刻认识并理解人类与水资源互动的文化性,对于为应对水安全挑战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具有根本作用。

公众性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是社会法治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管理公众参与不断完善的过程。水的公众性是指公众(包括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惜水、爱水、亲水、护水、用水的规划、决策和实施过程等之中,而政府部门和水政策的制定者应为公众参与提供条件,并对公众参与进行管理和引导。在欧洲、北美,公众参与水资源的管理已是普遍现象,并且有关法规对公众参与都有明确要求。比如,欧盟水框架指令的共同行动部分将公众参与专门列为一节,明确了公众和主要相关利益者在流域管理中参与的至关重要性,同时强调了公众参与可发挥的7个方面的重要作用。早在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境和发展宣言中就指出,环境问题的最好处理方案是要由相关的公民参与。近几年,各国也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和保障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国家,增强人们水问题的危机感,强调敬水、惜水、爱水、亲水、护水的意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正确引导公众参与管理水资源,对于有效推动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尤为重要。

可持续性。水利的可持续性是指水资源在满足当代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系统需要的同时,不损害未来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需要。引用格莱克(Peter H. Gleick)观点,水利的可持续性包括7个方面的内容:应该保障每个人维持健康的基本用水;应该保障修复和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用水;应该保障水质满足某些最低标准,这些标准应因地点和如何用水而有所变化;人类的行为不应损害淡水存量和流量的长期可再生性;应采集关于水资源的可利用性、用途及水质数据,并且数据可被各方访问;应该建立体制和机制,避免和解决水资源冲突的问题;水资源的规划和决策应该民主,确保代表所有受影响的各方,并促进受影响的利益方直接参与。

智慧性智慧性是指预测变化、捕捉问题、处理问题而获得更好发展的能力。水利的智慧性基于两个前提:一是水自然循环的内在属性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涉水问题;二是人类智慧的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可以解决涉水问题。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频发给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挑战的大背景下,水利的智慧性是指人类有足够的智慧,利用当今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优化、调整和管理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实施水循环利用、雨水集水管理、节水护水、废水污水处理、水利工程、现代工业和农业等措施,解决或减缓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洪涝干旱、涉水安全等问题,保障水利的可持续性。

和谐性和谐是世界发展的主旋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正在致力于现代化国家建设,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其中,和谐水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水利的目标。和谐水利或者水利的和谐性是指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坚持水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原则,一定要处理好三者关系。这就要求,在保障水资源环境具有自我修复、循环完善功能的同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好持续提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能突破水资源的基本承载力,不能损害生态环境良性维持的最低条件;维持健康的生态环境的同时为经济社会提供有力支持,为水资源环境提供条件。

水利现代化的七个特征相辅相成,构成了有机统一体,缺一不可。泛在性是基本特点,法治性是行动纲领,文化性是基本理念,公众性是基本形式,可持续性是根本要求,智慧性是技术途径,和谐性是根本目的。

二、黄河治理的现代化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全球化,得力于新文化、新思想及新技术的支撑,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现代化近年来取得很大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黄河水资源和水环境的问题得到社会日益关注和参与,体现了黄河的公众性。如,“绿家园志愿者”作为NGO组织,每年举办黄河行项目,记录黄河变化,通过环保考察与媒体宣传等多种渠道,让公众了解并认识了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影响背景下的现实黄河,并影响了环境公共决策。

二是水为主体的文化宣传和论坛活动增多,体现了黄河管理的文化性。河流伦理学研究、黄河水文化论坛的召开,在精神和文化的层面上加深了公众就黄河及其水环境对社会文明发展作用的认识,升华了人们对待河流、社会、生态和谐关系的认识;黄河国际论坛已形成全方位、高层次关于水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良好维护等思想理念、技术经验广泛交流的平台。

三是法治体系逐渐完善,依法治河实践取得成效。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等法律法规陆续颁布实施,在黄河防洪抗旱减灾、水土保持、黄河水资源保护及支持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数字黄河”工程有效增强了黄河治理的智慧性。通过“数字黄河”工程建设,建立了水沙数据采集、传输网络,感知水沙情势的能力不断提高;围绕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监督监测、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等核心业务开发了丰富的业务信息系统,核心业务的信息化模式基本建立,提升了防御洪涝干旱和管理风险的能力,有力支撑了流域和相关地区的社会安全、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在“数字黄河”工程的支持下,成功开展了调水调沙、生态调水,增强了黄河自身的输沙行洪能力,为黄河湿地及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良性维持做出了贡献。

三、基本认识和结语

总结分析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和水利现代化本质特征,我们认为,要实现我国的水利现代化,就必须高度重视先进的水文化教育,普及先进的生产和生活知识,增强水危机意识,让敬水、节水、爱水、护水的理念渗透到家庭和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需要站在国家的层面,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原则,打破部委壁垒,跨越行业割据,加强现代水利发展的法律法规顶层设计,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配套的水利法制系统,加大执法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管理环境,积极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同时,还要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和政策措施并用。

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而水生态文明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伴随着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以及国家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全面实施,我国水利现代化将全面提速,一定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者简介:

寇怀忠,男,1964年生,教授级高工,黄河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办公室“数字黄河”办公室主任,黄河数学模拟系统研发首席专家。法国科学院(CNRS)重点实验室PRiSM博士,国家信息和自动化研究院(INRIA)博士后。从事数据挖掘与语义网络技术研究、“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

作者: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