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源头缺水吃 青海牧区水利仍须加力
守着源头缺水吃 青海牧区水利仍须加力

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
青海牧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牧区人口占青海省总人口的1/3左右,而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7%,是除西藏以外我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这里源源不断地向中下游输送着清洁水源,每年至少输送600亿立方米以上,但当地水资源利用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左右,留不住、调不动、用不到水的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青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根据“十二五”规划,青海牧区饮水不安全人口为65万余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一半左右,还有700多万头(只)牲畜存在饮水安全隐患,解决饮水问题困难多、难度大。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境内,黄河流长为146千米,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皆属中上水平,但由于面临水利工程“短板”,这里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该县子科滩镇泉曲村76岁的藏族村民夏吾南加说:“每天都到村头的河里拉水吃,一个来回至少走4千米。这两年上游在开采矿山,粉尘、矿渣进入河水中,矿物质含量超标,而且浑浊不堪,没有办法。”
地处边远的果洛州一些地方交通不便,当地牧民还要靠人背马驮,到10千米外打水吃,一户至少占去一个劳力。此外,个别地区水质不达标,玛多、班玛等县部分乡镇饮用水源存在苦碱、高氟等问题。在果洛毗邻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杂青乡和莫云乡的饮用水中碱含量超标,囊谦县香达镇、白扎乡含氟量过高,当地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青海牧区暴雨、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且呈不断加剧趋势,而大部分城镇基本上没有防洪设施,每年汛期防洪安全隐患较大,给群众造成很大的财产损失。“牧区大多数城镇依河而建、依山而居,容易受洪涝等自然灾害侵扰,要达到国家防洪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水利改革仍须爬坡迈坎
当前青海牧区水利改革与发展仍处于爬坡迈坎阶段,而且与过去相比,“坡”会更陡,“坎”会更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水利建设投资不足。青海牧区很多地方的水利基础设施陈旧简陋,不少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设计标准低,老化失修现象严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公益性,基本上靠政府投资来完成,投资渠道单一、规模不大,尽管这几年国家加大投入力度,但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困难,一些水利建设项目尤其是骨干工程根本无法实施。
其次,体制机制障碍突出。水务管理工作牵扯面广,覆盖范围大,而且政策性强,仅靠水利部门一家难以完成。在青海牧区,扶贫整村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三江源生态移民、黄河上游库区移民等项目都涉及水利配套,但在项目申报和实施中,缺乏有效沟通协调机制,往往各自为战、互相扯皮,难以科学有序地推进工程建设。此外,水利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水费征收制度等不健全,管理粗放,监管不力等问题依然存在。
再次,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人才短缺是制约青海牧区水利建设的“瓶颈”,主要原因是广大牧区偏远落后、高寒缺氧,没人愿意来,而且相关编制还是按照2002年的标准核定的,与现代水利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如:果洛州全州6县每县水利部门只有五六人,连一名水利科班出身的人员都难以保障,而且这些“门外汉”还身兼国土、环保、扶贫等数职,不少工作停留在表面,没有实质性进展,导致水利前期工程跟不上,项目申请难度大,多年来这一现象都没有改观。
牧区水利发展要处理好“4个关系”
通过调查记者认为,青海牧区落实国家关于藏区水利改革与发展政策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4个关系”。
处理好中央财政和社会投入的关系。鉴于青海地方财政困难,建议中央加大牧区水利设施建设财政支持力度,免除州县配套和群众自筹,同时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吸引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到水利建设中,并明确相关产权共享和利益分配机制,基本达到“谁投资、谁所有、谁兴修、谁受益”。
处理好部委帮扶和对口支援的关系。青海牧区水利建设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建议充分利用中央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政策,争取中央部委对这里水利建设给予更多项目和专项资金,同时发挥发达省(区)对青海牧区的对口帮扶政策,使其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援水利工程建设。
处理好工程建设与日常管护的关系。青海牧区冬天昼夜温差达20余摄氏度,大部分水利工程经不起考验,因此,日常管护工作直接影响效益发挥。应当因地制宜、统筹抓好骨干水利工程、民生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同时切实摒弃“重建轻管”现象,在水利项目开工前就组建监管机构,做到机构健全、人员落实、管理有序,实现防御、建设和管护的有机统一。
处理好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当了三年局长,还没到省外走一走,看一看。”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水利局张良善说。加快水利工程建设,人才队伍是关键。建议适当增加水利人员编制,参照西藏标准提高工资待遇,积极“筑巢”引进高素质水利专业人才;加强现有人员培训和教育,组织到内地沿海地区参观、交流与学习,开拓工作思路,增强发展后劲。
基层干部和专家指出,基于青海牧区的特殊性,再加上水利欠账多、“短板多”,加强这一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当尽可能提高标准和水平,争取迈上一个新台阶,从根本上保障牧区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