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建设国际化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应处理好几大关系

建设国际化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应处理好几大关系

【字体:      】     打印      2022-02-22 08:39      来源: 黄河网  

在河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河南紧紧抓住重大国家战略机遇,提出大力弘扬黄河文化,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快从文化旅游大省向强省转变,并把“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放在今后一段时期推动河南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之首。为此,要处理好几大关系。

一是文化引领与生态优先的关系

生态是文化生发、延续、传承之基。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反复告诉我们,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良的生态作为生存发展之基,这个地区、这个民族的文化不管之前多么先进、多么繁荣,都会因生态危机而出现发展危机、文化危机。这不仅是恩格斯从自然的辩证法中得出的人类文化消长规律,也是黄河流域文明中心历史转移的经验教训,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逻辑所在。因此,不管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还是以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为抓手,打造河南新的主导产业,首先要处理好的是文化引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就要求在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过程中,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保护弘扬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头等大事。

为此,河南应基于山形水系的生态框架,以黄河干流为主线,以太行山、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等山地为屏障,以南水北调中线、隋唐大运河及明清黄河故道为主要串联廊道,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历史人文遗址周边环境建设、沿线居民房前屋后小环境整治,加快构建“一带三屏三廊多点”的生态保护格局,确保自然山河、历史人文动脉与社区家庭毛细血管的绿色畅通。通过构建黄河流域沿线全景贯通的生态廊道,为河南黄河文化焕发勃勃生机,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下坚实的绿色根基。

二是标志工程与轴带贯通的关系

文化旅游带建设既要点的标志,也要线的烘托,更要带的协同。这不仅是把河南黄河流域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产业优势的需要,也是文化旅游带建设过程中,发挥标志工程的头雁效应与串珠成链、轴带贯通的雁阵效应的需要。因此,在河南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过程中,做好标志工程建设,下好文旅资源串珠成链功夫,开展保护开发中的轴带贯通行动,是缺一不可的。

为此,对于河南黄河流域自然旅游资源,在基于山水形势重点打造标志性山水景区的同时,更要发展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的全域旅游,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生动局面。对于流域历史文化资源,要以华夏历史演进史为径,深化对仰韶文化、夏文化、殷商文化、周秦文化、汉魏文化、隋唐文化、北宋文化的研究,在摸清黄河历史文化资源家底基础上,组织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工程,建设可观可游的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

对于黄河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行动,不管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基于文化地域但不局限于地域行政区划,做好同类、同时期文化保护开发行动的协同。首先是加强河南内部同类、同时期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开发行动的协同,继而实施黄河流域同时期、同类别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行动的协作,进而开展中华大地同时期、同类别大河流域文化保护开发行动的合作,以及扩展到全世界大河流域文化保护开发行动的交流。最终在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过程中,形成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外协同积聚效应,实现河南文化软实力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提高、精神家园标志度凸显的目标。

三是保护传承与产业融合的关系

文旅产业是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之用。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是呼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直接生动体现,是“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重要动力,是让老百姓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的重要抓手。这是文旅文创产业具有高渗透性、强融合性、可跨越性的特点决定的,也是文化要想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需要与民众日用而不自知的生活生产活动相结合的要求决定的。

因此,在河南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过程中,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应与文化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实现相统一,文化价值与生态价值实现相统一。这就要求在实施文旅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战略过程中,首先要整合串联河南沿黄地市优质文旅资源,通过发展工艺美术产业、精品演艺、沉浸式体验消费、建设康养基地等,推动文旅业态创新,把文化、工业、体育、康养、教育等元素更多融入旅游,发展富有特色的全链条文旅业态;通过吃住行、游乐购、康与养的产业融合,在畅游中原山水、感受老家河南中,实现游客物质享受与精神充实的统一。在打造河南成为黄河流域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过程中,促使河南民生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进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进程。

四是机制协同与创新驱动的关系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协同机制建设是关键,方式方法创新是动力。没有机制协同,方式方法创新就无法发挥最大效应,没有方式方法创新,机制协同就不能真正发挥力量。

因此,在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过程中,在理念上,应把弘扬保护黄河文化与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统一起来,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中原出彩协同起来;在规划上,处理好国外与国内、全域与区域在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中的空间关系,处理好黄河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关系,处理好自然与人文、旅游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协同关系;在区域协作上,加强省级统筹,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市场共建、品牌共育、利益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机制,合力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资源整合上,协同社会各界力量,整合上下游、左右岸、古道与现道、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文化资源,把黄河文化所承载的中华精神在器物保护、制度创新、行为塑造、生产发展、人心凝聚的协同中得到弘扬;在创新方式上,通过视、听、说、演、画、研等形式,活化黄河文化,延伸产业链条,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将河南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通过AI、AR、VR、全息等多种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黄河沿线自然和文化资源融合,在场体验与场外体验的统一,增强国内外游客对黄河文化、华夏精神的深度感知,将其打造成真正体现中华文明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 吴礼明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