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风景区建设的六个结合点
水利风景区建设的六个结合点

水利风景区建设是水利工程管理的一个发展方向,早在2000年,国务院就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指出绿色通道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对公路、河渠、堤坝沿线进行绿化美化。如何通过水利风景区建设,改善工程面貌和生态环境,实现防洪、生态和旅游3项功能协调发展,成为水利风景区建设中面临的新课题。笔者以黄河为例,认为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中应做到6结合。
水利风景区建设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所在地区的经济、文化相互作用,一方面地区经济影响景观建设力度,地域文化渗透于景观建设,地区人群需求影响旅游效益;另一方面,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延续城市文脉精神,为人们提供文化活动场所。因此,要综合考虑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水利风景区总体规划定位上、交通上、文化特色上加强两者的联系。
生态景观建设与防洪工程建设相结合。防洪工程是黄河水利风景区的主要载体,防洪抢险是黄河防洪工程的主要功能,防洪第一,景观第二,载体的稳定性为景观建设提供了保障。在景观规划建设中,必须因地制宜,首先确保防洪保障线的畅通,并努力做到景观建设一定程度上对防护工程的稳定性起促进作用。
整体与局部、重点与一般相结合。黄河下游建设了上千千米的堤防,在景观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系统性原则,进行整体定位,然后结合不同地段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措施。根据利用率、后期管理问题,将点的建设重点放在办公区、居住区及靠近城市的地段,对现有景观资源适当保留改造,塑造点、线、面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景观风貌。
沿黄生物防护建设与旅游观光建设相结合。沿黄生物防护建设是自然景观线和生态防护线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建设也意味着沿黄旅游观光线的建成。反过来说,旅游观光建设要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将环境改善、周边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作为规划的总体目标,实现均衡发展。因此,水利风景区建设要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在植物的选择上,根据不同地段植物所发挥的功能特点,兼顾生态价值与美学观赏价值。
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相结合。在河流的景观建设过程中,多方面收集沿河景物,探求其相关性,以开展整体风格的规划,这是河流规划中景观设计的一个着眼点。充分挖掘整理黄河沿岸人文资源,采用多样化的表达手段,使其与沿岸壮观优美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有机结合,突出其形象特色的同时促进地区和滨河景观的进一步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美国环境设计大师哈普林曾说过:“我们所作所为,意在寻求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人类与环境共栖共生的根本;二是人类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共栖共生的关系?我们希望能和居住者共同设计出一个以生物学和人类感性为基础的生态体系。”环境设计的中心是为了“人”,使人与环境达到高度和谐,这是环境设计的出发点,也应该是水利风景区设计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