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张红武:只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才能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张红武:只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才能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字体:      】     打印      2012-03-15 12:09      来源: 黄河网  

  近期,四川省川西、川南及云南省遭遇严重旱情,不仅给农牧业带来巨大困难,而且部分城镇供水紧张,部分企业、厂矿已经处于停产停工或半停产状态,对工业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严重影响。随着旱情的发展和现有蓄水消耗,雨季来临之前,四川、云南省抗旱保供水形势有可能更为严峻。与这些严重旱情直接相关的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问题显得更为复杂。

  我国很多地区水资源短缺,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同时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不适应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约束条件。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主要目标。针对当前水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水污染严重3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水利部确立了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主要是严格控制用水总量过快增长、着力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考虑到2030年是我国用水高峰期,按照保障合理用水需求、强化节水、适度从紧控制的原则,《意见》将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提出的2030年水资源管理目标作为“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这些年重大旱情出现时,总会有声音怪罪某些大型水利工程,其实主要原因还是气候异常等自然因素,导致干旱灾害发生更加频繁,而且受旱范围和面积增大。受旱区域以前主要是北方,现在开始向南方新旱区发展;过去主要是农业地区旱,现在城市也因为受旱而缺水,甚至导致生态恶化。由于受灾频发而使大家简称的“防汛办”,现在逐渐知道原来是“防汛抗旱办公室”,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抗旱”比“防汛”工作量还大的局面。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因水产生的灾情复杂。不仅会出现此旱彼涝,而且同一地区出现洪涝交替甚至旱涝急转灾情。例如,2007年和2011年汛期我国大范围发生严重干旱灾情后,有些地区的人们正在全力抗旱救灾之时,风云突变,一时由大旱变为大涝,洪水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们又被动地投入到更为严峻的防洪救灾之中。中国作为一个日益崛起的发展中大国,洪涝灾害并存,近年来在能源、环境、资源等领域频频陷入窘境,尤其是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如果用水量无限制增加,不加强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就会加重干旱或洪涝灾害的程度,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

  应该指出,要守住“三条红线”,首先要强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制订落实管理体制体系、目标考核体系,一个流域要当作一盘棋来考虑。其次,总体目标实施要量化、符合实际。而我们目前很多关于水资源利用的数字太模糊,需要摸清家底儿,把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存在问题、近期生产力布局及今后用水需求与节水潜力等清晰化。只有科学考虑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支撑能力,才能使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第三,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对水资源的需求必然增加,但很多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粗放,GDP增长越快,事实上对水资源的浪费越大。所以,建议各级政府不要把GDP增长的目标定得太高,切勿盲目拉动,超前占用资源。因为保护好这些资源,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通过我们近两年到宁夏、云南等省(区)的实地考察,认为西北、西南这些人畜饮水严重困难的地区,主要是工程型缺水,建议通过构建调节工程体系,把水资源调控起来,把洪水或称“灾害水”转化并利用过来,实现“细水长流”,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作者: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