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别让“环保狂人”沦为“悲情英雄”

别让“环保狂人”沦为“悲情英雄”

【字体:      】     打印      2011-10-26 11:30      来源: 中华网  

  刚刚闭幕的第二届中国西安国际民间影像节上,“最佳短片奖”颁给了环保片《家园》,拍摄者名叫乔乔,来自北京,今年26岁。这部4分钟纪录片,是他和摄制组在黄河沿线花费4年、拍摄2000多小时完成的。从拍第一部纪录片《巢》开始,乔乔就把镜头对准大自然,都与环保有关。为拍摄纪录片,乔乔至今已花费490多万元,把北京的房和车卖了200多万,又跟亲戚朋友借了200多万。(《京华时报》10月25日)

  4分钟,花了他4年时光!在网络上,很多网友对这位年轻导演表示致敬,赞其有思想有价值,特立独行。确实,他如此执着地为了环保、宣传环保,能让更多人深刻反思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遭受着不可修复的严重破坏,从而反省吾身,改变自己的行为。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乔乔的许多同学都选择去拍商业片,他却选择了风餐露宿地拍环保纪录片,啃烧饼,睡帐篷,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然而,“环保斗士”往往是孤独的;让乔乔更感孤独的是,摄制组从最初的6人,到现在只剩下他和助手两人。

  这不免让人又一次慨叹:面对农田、河流和乡村等自然环境被无度破坏,那么多生活工作在污染之中,或即将生活工作在污染之中的人,为什么不站出来,像乔乔那样为我们日渐变差的环境做一些事情 正如乔乔面对记者采访时所言:“污染!越往(黄河)下游,人群越多,化工厂越多,污染越严重!我常常在想:黄河还是不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如果是,那黄河怎么养育了这么多污染她的不孝子孙 !如果人类还是这样自私只顾自己,黄河真的就毁了!”

  环保需要公众参与。环境问题,单靠政府环保部门或学术研究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挥公众力量,激发公众监督意识,对政府环境监管进行有益补充,才能真正有效执行环保政策,才能最大范围地倡导每个人都成为公共物品的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有人曾指出,环境部门坐在办公室里收集上来的枯燥数字,并不能使天空变蓝,不能让河流变清。公众的参与,像乔乔那样经年累月、脚踏实地,才是清除污染的终极动力。

  但是,要乔乔之类的民间“环保斗士”经年累月、脚踏实地搞环保,又何其难哉 他们将全部精力、财力无偿地投进环保事业,四处举债,耗资数百万,被称为“环保狂人”。然而,这样的“疯狂”能持续多久

  笔者认为,政府环保资金有必要、也有能力对乔乔这类“公益心大发”的“环保斗士”进行奖励或资助,比如搭建一个拍环保片等的资金平台,使之能走得更长更远,以激发更多民众的环保公益心,促进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可惜的是,公众鲜见政府环保资金资助民间“环保斗士”,却屡见环保资金被挪作他用,环保资金成了“唐僧肉”,谁都想“啃”一口。如此,怎么撬开环境保护的现实“硬壳”

  资助《家园》,便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别让乔乔之类“环保斗士”,沦为无钱再续“环保梦”的“悲情英雄”。

作者: 何勇海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