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关于继续开展黄河下游滩区水利建设的建议

关于继续开展黄河下游滩区水利建设的建议

【字体:      】     打印      2011-09-30 08:43      来源: 黄河网  

黄河下游滩区既是行洪滞洪沉沙的场所,又是滩区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由于滩区的多重属性,导致滩区治理非常复杂,滩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办法有时又和黄河的治河理念、治理方略相矛盾,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滩区的农业税优惠政策、补助政策等已和滩外一样。正是由于此种原因,致使滩区群众的生存环境大大落后于滩外,滩区落后的社会状况、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格不入。鉴于第一二三期黄河下游滩区水利建设取得的成效,建议尽快启动新一期黄河下游滩区水利建设,改变滩区目前贫穷落后的面貌,促进滩区经济发展,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

  一、黄河下游滩区基本情况

  黄河下游(自孟津铁谢至垦利渔洼)共有大小滩区120多个,总面积3544.45平方千米(531.67万亩), 占河道面积的83.6%,其中耕地面积335万亩,涉及河南、山东两省15个地(市)的43个县(区)。由于历史原因,黄河下游滩区居住人口约189.5万。

  虽然滩区紧靠黄河水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滩区水利工程建设比较落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投资兴修了部分水利工程,由于经费不足,工程配套不全、质量差,后期又缺乏管理维修,经过几十年的运行,不少工程已超过规定的使用年限,老化损坏严重,大部分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遇到旱灾,时常出现紧靠黄河,但无法引水灌溉,群众农业收入无保障。

  近年来,滩外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滩区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基础产业薄弱,企业投资少,没有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2008年黄河下游滩区治理专题调研结果显示:黄河下游滩区依然依靠不稳定的农耕型经济,是当地生活最难、最穷、最差的地区之一。

  二、第一、二、三期滩区水利建设实施情况

  1988年至1997年黄委连续组织实施了黄河下游第一、二、三期滩区水利建设,建设内容主要为灌溉、排水、淤滩改土、生产道路四类工程。

  三期的黄河下游滩区水利建设,使滩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初步的改善,增产效益显著。但黄河下游滩区人口多,面积广,工程量巨大,对黄河滩区进行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安排骨干工程,面上工程没有全面配套,工程整体效益不能得到很好发挥,经过多年运行后,工程毁坏、老化、失修现象十分严重,滩区的灌排条件仍然较差。

  基于此,黄委积极组织开展了科技示范与成果推广工作,在三期滩区水利建设中,紧紧结合滩区特点,先后完成了12个科技示范区的综合规划和开发建设,累计实施80多个科技项目。科技示范与成果推广工作提高了滩区水利建设的科技水平、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促进了集中连片开发,指导了滩区面上的工作。在科技示范与推广区内,已达到旱能浇、涝能排,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原来的中低产田被改造成为高产田。科技示范和成果推广带动了整个滩区水利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滩区水利建设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黄河滩区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农业生产、水利建设问题异常突出。

  1.生产堤问题

  生产堤的存在,使本应自然漫滩落淤的洪水约束在主槽内,泥沙只能在两岸生产堤之内淤积,使黄河下游河道形成河槽高、滩低、堤根洼、堤外更低的“二级悬河”,导致河道排洪能力降低,洪水威胁增大。如果没有生产堤,滩区就会“有水就淹”,生产堤成为部分河段滩区群众的“生命线”,只能以修补生产堤的方式进行自保。但为了防汛和黄河长治久安的需要,生产堤又不能保留,因此生产堤是年年破年年修,形成了“破除—堵复—再破除—再堵复”的恶性循环。

  2.国家政策问题

  免收农业税政策的颁布实施,使滩区此前享受的免除农业税的优惠政策失去了意义。尤其税费改革后,原来滩区水利建设投入所依赖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被取消,滩区水利建设健康发展面临一个新的问题。

  另外,2004年国家出台了对种粮农民按耕地面积直接补贴实施方案,这个方案是按原来计税的耕地计算,黄河滩区耕地原不计税而被排除在外。在2000年国务院颁布《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而黄河滩区不在蓄滞洪区名列中,在2010年水利部公布的《国家蓄滞洪区修订名录》中,仍然没有黄河滩区,因此滩区无法享受国家给予的经济补偿。

  在自然条件先天不足的情况下,滩区的发展又得不到国家的扶持,无疑是穷上加穷,滩区群众生活水平低下。河南农科院张辉副研究员201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也证实了滩区的贫困:到2008年底,河南省共计有103.55万人生活在黄河滩区,其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贫困人口达27.8万人,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贫困人口有36.3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5%。可见,滩区群众贫困的原因在于收入不稳定、没保障。加强滩区水利建设、配套优惠扶贫政策,保障其基本生活,改变滩区人民贫困面貌已时不我待。

  3.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出现了重大调整,过去“一麦一秋”两熟制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品种、多制式、多结构的组合。目前群众参与调整结构、发展多种经营的积极性很高。这样一来,一方面,滩区不能照搬滩外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滩区的经济结构如何调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问题;另一方面,同样是农田,产业结构的不同对水利设施的需求不同,效益分配也不同,这对滩区水利建设也提出了不同要求。

  4.水利工程性质问题

  滩区水利工程多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且工程配套差,经多年运行后老化损坏严重,虽在20世纪90年代的滩区水利建设中新建和修复部分工程,但基础薄弱、配套不完善、灌溉效率低等问题依然存在,经过十多年的运行,老化失修问题严重,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目前滩区水利工程建设已经成为滩区群众脱贫致富、快速奔向小康生活的制约因素。

  5.投资心理问题

  滩区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滩区群众特有的心理特征,即具有条件反射的“灾害环境心理”,具体表现为绝大多数人时刻警惕未来黄河发生水灾的可能性。这种心理对于防御洪水灾害很有好处,但不利的一面是因害怕水灾而不敢制订和实施发家致富的生产计划,对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四、开展滩区水利建设的建议

  随着小浪底水库的投入运用和下游控导工程的逐步完善,人为控制洪水和河势变化的能力大大增强,洪水漫滩的概率将大大减小,发展滩区水利建设的条件已经成熟。同时,黄河下游滩区第一、二、三期水利建设取得较大成绩,无论是水利基础设施还是建设管理队伍都具有一定的基础。另外,从滩区自身的特点、国家对滩区政策的调整等方面考虑,应尽快开展滩区水利建设,提高滩区抗洪减灾能力,改善滩区贫困面貌,促进滩区经济发展,进而保证黄河防洪安全。开展滩区水利建设,促进滩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滩区进行分类管理

  在调研的基础上,将黄河下游滩区按其主要功能进行分类,即河道行洪区、滩地蓄滞洪区、宜居区、宜耕区等等,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分区治理,将治河与群众的生产安全、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共生共荣。

  2.加强滩区水利建设科学技术研究

  黄河下游滩区面广量大,水利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因此,应首先要加大滩区水利建设科学研究力度,根据滩区特点,选择适宜的技术、措施进行引进、示范、推广,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先导和示范作用,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兴滩,为滩区全面开展水利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3.开展技术培训

  适宜滩区特点的水利工程建设很重要,但如何管好、用好更重要。针对滩区人员文化水平低、技术力量弱的特点,开展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很有必要。应使其掌握工程施工的要点和方法、管理养护知识,有效地延长工程使用寿命,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4.以实用技术引进为重点

  根据不同滩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利工程现状,在不影响河道行洪的前提下,以发展农业生产、实现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引进适合当地特点的水利、农业、畜牧业、加工业等项目,促进滩区群众脱贫致富。

  5.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滩区农作物结构单一,大大制约了经济发展,应调整产业经济结构,拓宽生产领域,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高林、牧、渔等产业的比重,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应借助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为滩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发展黄河滩区绿色农业,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建设,促进滩区经济发展。

  6.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

  目前,滩区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专业性服务组织还比较薄弱,比如水利、农技、饲料、加工等方面的服务还不到位,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予以大力扶持,探索发展“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和经济形式,推广“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方式,搞好农、林、牧、渔等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动滩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7.黄河下游滩区水利建设应由黄委统一管理实施

  黄河下游滩区不同于黄淮海平原,水利建设特点不尽相同,建议仍然采用黄河下游滩区第一、二、三期水利建设的管理方式,由黄委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实施。

  (作者单位:黄科院引黄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作者: 王自英?苏运启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