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沙库”筑牢安全防线 ——专家谈2025年淤地坝安全度汛
黄河流域(片)现有淤地坝5.83万座,数量多、分布广、规模不一。它们既是防汛抗旱“卫士”,也存在一定的安全度汛隐患,是防汛的重点部位、薄弱环节。面对今年汛期流域强降雨持续时间长、多发频发、雨区重叠度高的形势,黄委是如何牢守安全底线,确保淤地坝安全度汛的?本报记者采访了黄委水保局生态处处长刘志刚。
问:今年汛期,为了压实各级责任、筑牢淤地坝安全度汛底线,黄委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一是提高站位,守牢安全底线。今年以来,黄委召开39次涉及淤地坝安全度汛防汛会商会议,紧盯雨情、水情、工情,积极研判,有效应对,突出守好下游有人淤地坝和黄委直管淤地坝安全底线。二是传导压力,压实各级责任。汛前督促7省(区)逐坝落实中型以上淤地坝“三个责任人”5.26万余人次,完成公示、上报,汛前全部上岗到位。对甘肃省天水、平凉和定西等地淤地坝开展汛前安全检查,督促地方举一反三,全面排查,及时消除隐患,杜绝淤地坝“带病”度汛。三是汛期强力压实地方防汛责任。共电话抽查1337坝次“三个责任人”2344人次,实现下游有人淤地坝全覆盖。7月至8月,先后派出4批次工作组,赴内蒙古等3省(区)开展淤地坝安全运用调研指导,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组织对45座黄委直管淤地坝开展多轮次监督检查,落实巡查处置、调度会商、负责人一线值守、防汛值班零报告等制度,强化责任,确保直管淤地坝不出问题。
问:数字孪生技术在提升“四预”能力方面发挥了什么作用?
答:我们统筹建设淤地坝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完成24小时、6小时短临、实时雨量“三级”预警功能,提高预报水平和预警精准度;开发串联式淤地坝模块,纳入预报预警体系。提升感知能力,协调接入280多个水文站、6000多个雨量站相关数据,完成1860座淤地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接入系统1597座,其中下游有居民点监控设施建设880座,接入系统792座。提升数据管理,将5.8万座淤地坝全部纳入系统,及时完成年度数据更新。
问:今年淤地坝度汛是如何做到精准预警,筑牢安全防线的?
答:今年以来,已发布24小时风险预警提醒96期,6小时短临预警提醒67期,实时预警11期,涉及青海、甘肃、陕西、河南、内蒙古、山西、宁夏7省(区)1515县次2.48万余坝次。其中,一级预警4092坝次,二级预警3453坝次,三级预警13493坝次,涉及下游有人坝5284坝次,影响人口35.26万余人次,涉及1258组串联坝。主汛期前督查317座坝违规蓄水全部完成排水,空库运行。每轮强降雨后对蓄水情况进行电话和视频抽查,消除安全隐患。针对历次可能出现明显暴雨洪水的重点支流,及时将涉及淤地坝名称和位置发送地方,督促逐坝落实防御措施。督促7省(区)着力推进636座淤地坝实施除险加固和老旧提升改造,进一步提升淤地坝自身防御洪水能力。积极协调开展淤地坝系洪水风险评估及防控方法研究和淤地坝系平衡理论与优化布局关键技术研究立项等工作,通过基础理论创新,支撑淤地坝防汛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