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程联袂“出拳” 水沙调控效果显著 ——专家谈2025年黄河水沙调度实践
2025年汛期,黄河流域遭遇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降雨,呈现旱涝急转、汛情极端的特点,48条河流发生94站次超警洪水,其中12条支流17站次发生超保洪水。在此背景下,水库河道水沙调度工作凭借科学实践,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近日,记者专访黄委防御局副局长滕翔,围绕水沙调度的“亮点—措施—成效”展开对话。
问:2025年黄河水旱灾害防御中,水库河道水沙调度工作的亮点是什么?
答:2025年黄河水沙调度工作的核心亮点,在于实现调度精准化、范围全域化、目标多元化。具体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主汛期前调水调沙调度更精准、排沙量创同期新高。通过滚动预报与精准调控,实现了万家寨水库与三门峡水库空库运行对接,三门峡水库与小浪底水库的对接水位控制到厘米级。此次调度中,三门峡水库排沙0.613亿吨,小浪底水库排沙1.683亿吨,合计排沙量为历次主汛期前调水调沙之最。
二是汛期调水调沙历时长,实现多目标协同。2025年首次汛期调水调沙于9月8日启动,第二次汛期调水调沙于9月17日启动,结合秋汛防御,持续至10月21日,为历年来启动最晚、历时最长的调水调沙。黄委通过联合调度三门峡、小浪底、故县、陆浑、河口村等水工程,实现了不同来源水沙的精准对接,统筹兼顾了干支流防洪安全与洪水资源化利用。
问:在实现水库群“接力”排沙过程中,具体运用了哪些“硬核”技术来保障其精准与高效?
答:今年的水沙调度工作,依靠的是一套由技术支撑单位组建的“感知—模拟—决策”智慧调度体系。我们将其比喻为一个“智能生命体”,具备感知、思考和预演能力,高效支撑着水工程联合调度体系的运转。
感知系统是“眼睛”。我们构建了“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网络,包括遥感卫星、无人机、测雨雷达、在线测沙仪、无人船等,实现了对降雨、洪水、泥沙的动态感知。
模拟系统是“大脑”。通过对水雨情数据的智能处理实现洪水快速预测,根据水库蓄水、河道来水和预期目标,由数字孪生黄河“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系统生成调度方案,河道水动力学模型进一步模拟水流、泥沙运动,预测未来河道的各种变化。通过“正向—逆向—正向”预演,进一步优化水工程运用时机,科学制订并迭代优化调度运用方案。
这些“硬核”技术的深度融合,为黄委防汛调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泥沙高效输移提供了条件。
问:今年的水沙调度实践在“减淤”和“增效”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在破解黄河水沙难题方面,未来还有哪些值得探索的方向和挑战?
答:2025年的水工程联合调度在“减淤”与“增效”两方面成果显著,实现了减淤、防洪、抗旱、生态多赢局面。
在减淤方面,水库群累计排沙成果丰硕。黄河中下游通过3次调水调沙,实现三门峡水库排沙3.35亿吨,小浪底水库排沙2.22亿吨;利用宁蒙引黄灌区停灌时机联合调度水工程,海勃湾、万家寨、龙口水库合计排沙1.3亿吨,创历年上中游重点水库联合排沙最高记录。
在增效方面,防洪减灾效能显著。主汛期前调水调沙累计腾出库容33.6亿立方米;秋汛期间,通过联合调度将花园口水文站天然状况下6900立方米每秒洪峰流量削减至2670立方米每秒,削峰率高达61.3%;抗旱保供与生态补水协同推进,主汛期前调水调沙调度期间,为山东、河南、河北等省提供抗旱引水6.24亿立方米;在水利部协调下,首次实施东平湖向南四湖跨流域抗旱应急补水0.8亿立方米;持续向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补水,维护了区域生态稳定。
2025年的黄河水沙调度,是黄河保护治理理念的延续和完善。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以问题为导向,重点推进水沙运动机理、水沙调控整体协同、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朝着“水沙均衡、河库协同、生态友好”的更高目标迈进。

三门峡水库敞泄,进行排沙减淤运用 黎秋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