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主站首页

政务之窗
走进黄委规划计划政务信息政策法规水政信息人事信息公告公报
新闻资讯
黄河要闻局院信息基层动态水事纵览流域瞭望热点专题网上展厅媒体关注纪实特写
在线服务
办事指南表格下载行政许可在线申报水情水质引黄供水实用工具
互动平台
政务咨询投诉举报黄河访谈民意征集建议评论邮箱电话解疑释惑
黄河文化
文化传真文学天地艺术博览大河胜迹历史走廊民风民俗文体协会
黄河一览
黄河概况流域地图枢纽工程黄河记事黄河问答引黄灌区
当前位置: 首页 > 因河而美——美丽灌区 > 现场走笔 > 正文

小开河 大变迁

——山东省滨州市小开河引黄灌区生态惠民发展记

本站记者 蒲飞

沉沙池区鸥鸟翔集

俯瞰沉沙池区

输沙干渠两岸绿树成荫

盐碱地改良种植水稻

1997年,张瑞武舀坑中渗出的苦咸水

2009年,张瑞武在自家院中接自来水

孩子们“接力”取水

 20世纪90年代,群众等待“甜水”渗出

  在前往山东省滨州市小开河引黄灌区采访的路上,曾经到过那里的同事不遗余力地向记者讲述着小开河灌区这些年来发生的变化。

  描述中,曾经的小开河赤地千里、碱蓬遍地、风到沙起、粮食低产,如今的小开河则是水清岸绿、生态多样、土地肥沃、稻菽千重。

  这不免让记者感到好奇,一个建成通水仅20年的引黄灌区在这些年究竟经历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修复、人民生活改善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水桶还是那只旧水桶,生活却已不是旧模样

  山东滨州,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南靠泰沂山脉,北邻河北,东依渤海,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横穿滨州境内盘桓94千米。

  小开河灌区引水干渠宛如一条输血动脉纵贯东西,横亘在滨州市北部7县(区)。建成通水20年来,她源源不断地将来自黄河母亲的甘甜乳汁送到了沿线群众心田,养育了一方水土,滋养了万物生灵。

  小开河灌区因村得名。灌区引黄渠首边有一个小村庄,毗邻黄河大堤,因此处黄河曾经常决堤,故得名小开河村。“灌区建设之初,将引黄渠首闸选在了这里,灌区名也由此而来。”小开河引黄灌溉管理局局长王景元告诉记者。

  作为小开河灌区的建设者和管理者,王景元在这里工作了21年,见证了灌区建设前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业余爱好摄影的他用相机留住了当地百姓与水抗争的时代写真和生活变迁的今昔比照。

  在王景元拍摄的众多照片中,有两张分别拍摄于1997年和2009年的老照片令人过目难忘。照片拍摄地点都是滨州无棣县于岔河村,主人公同是一位名叫张瑞武的老大娘。不同的是,1997年的照片中,张瑞武正半跪在干涸龟裂的池塘边,舀坑中渗出的苦咸水;而2009年的照片中,张瑞武则在自家庭院喜悦地看着水从自来水管内汩汩而出,眉眼之间尽是甘甜。

  “这是1997年11月乘车去工地的路上,我看到一位老大娘正从一个不足1平方米的坑中一瓢一瓢往水桶里舀水。水色发黄,里面还漂浮着杂草、垃圾,水坑旁边就是一个因长久无水池底龟裂的池塘。我问大娘舀水干什么,她头也没抬说吃呗。我捧了一捧坑中的水一尝,又涩又咸。”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王景元告诉记者,他看着老大娘提着不大的水桶蹒跚离去,十分无奈,心就像被针刺到一样难受。

  作为受海潮侵袭的“退海之地”,滨州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地表淡水资源短缺,可饮用水源只有黄河水,用于农业灌溉和人畜饮用的地下水资源极度匮乏。与此同时,这里降雨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575.2毫米,6~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12月至翌年2月降雨仅占全年降雨量的2.5%左右,形成了春旱、夏涝、晚秋又旱的气候特征。

  不仅如此,位于北部的无棣县城以北至沿海几乎没有浅层淡水,而深层淡水中钠、氟、碘含量均远远超出国家饮用水源安全标准红线,有些数据指标甚至超出国标120倍。灌区内饮用深井水的人群,患甲亢病、氟斑牙的比例较高,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为解决当地饮用和灌溉用水问题,经批复,滨州市建设了设计引水量60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110万亩的小开河灌区,实际灌溉面积130万亩,惠及滨城、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惠民、阳信、沾化、无棣、北海新区7县(区)近50万人口。

  1998年11月28日,小开河引黄灌区正式通水。94.2千米的引黄干渠将母亲河的甘甜第一次送到沿线百姓面前,终结了无棣、沾化沿海地区百姓祖祖辈辈喝苦咸水的历史。

  无棣县水务局副局长陈连峰告诉记者:“现在村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实现了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过去的盐碱荒地有了黄河水就变成了可耕地,农民先种棉花改良土壤,逐渐可耕地成了一季田,到现在都成了两季田。”

  “那个时候都不叫割麦,都是‘拢麦子’,因为没有水,基本没有收成,一亩地就是稀稀拉拉的几根苗,用不着镰刀割,麦子用手拢一拢拔掉就行了,一亩地能收个二三百斤就算高产了。”在无棣县小王镇前王坟村生活了72年的张洪奎回忆起20多年前吃饭没水、种地靠天的苦日子唏嘘不已。

  “我们村人均能达到六七亩地,现在别的村都羡慕呢!可过去由于无水灌溉,种了也没啥收成,大多数地都是有主却无人种。因为水苦咸,人又穷,村里的姑娘都往外嫁,外地的女人谁也不愿意来喝苦咸水、过穷日子,400多口人的村子几十个光棍。”前王坟村村支书张义联告诉记者。

  有水没水两重天。如今的前王坟村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广阔的土地资源优势显现出来,家家户户种上了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小麦亩产八九百斤,收割也都用上了收割机。有的人种了十几亩棉花,“种、管、收”全是雇佣劳动力,也带动了当地的棉花收购、加工行业。百姓生活早已看上了电视、用上了冰箱和洗衣机,不少家庭还开上了小汽车,告别苦咸水,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殷实而富足。

  据统计,小开河灌区通水20年来,已累计引水近50亿立方米,沿线兴建了5座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形成以西海水库、北海水库、芦河子水库为主的饮用水供水网络,解决了近50万人的饮水问题。灌区建设前,粮食平均亩产400斤左右;灌区建成后,粮食亩产达2000斤以上。由于黄河水的灌溉,惠民西瓜、阳信鸭梨、无棣金丝小枣的品质和产量都有显著提高。其中,沾化冬枣已经成了蜚声国内外的知名品牌。按照当前农产品市场价格估算,灌区开灌以来增加产值近20亿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张瑞武大娘接自来水用的那只水桶还是十几年前从坑塘里舀水时的那只旧水桶,可生活却已不是旧模样。”翻看着自己拍摄的老照片,王景元若有所思。

  从曾经“指尖上的生态之痛”到水润万物生

  在小开河灌区获得的众多荣誉中,最被小开河人珍视的恐怕就是全国第一个“引黄灌区国家级湿地公园”的称号了。

  “咱这边儿有句老俗话叫‘山后(村)的消息(蝉)无处落’,意思是满洼就这么一棵树,蝉飞到其他地方,转转没有树落不了,还是回来。”沾化区古城镇大王村60岁的王希章给记者讲述了十几年前小开河灌区沉沙池的情形,“那个时候别说树了,这儿连棵草都难见。”

  引黄必然引沙。众所周知,黄河作为一条多泥沙河流,引来的黄河水必须经过沉淀才能使用,所以沉沙池的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

  “小开河灌区中游地势低洼,区域广阔,盐碱成片,周围十几千米没有村庄,特别适合建设沉沙池。”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引黄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会敏说。于是,小开河引黄灌溉管理局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模型试验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干渠比降,将占地2600亩的沉沙池设在了距离引水渠首51.3千米外的灌区中游,集中沉积黄河泥沙,开创了远距离输沙的先例。

  “沉沙池建成之初,因为植被少,风到沙飞,遮天蔽日,黄沙吹到公路上,能把车轮子都陷进去。”王景元说,“尽管这里之前是盐碱地,但是如今有了水,如果还任由它们变成沙地,我们就感到十分痛心,如何处理泥沙就成了最为紧迫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宏阔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论断。这也给了小开河人启发。

  自2013年3月开始,按照系统治理的方法,灌区开始进行盐碱地沙改试验,盐碱地里掺不同厚度的黄河泥沙进行对比试验,测土配沙取得成效。

  王景元说:“黄河泥沙颗粒比较粗,和盐碱地粘土掺起来以后,土壤空隙就变大了,土壤结构就适宜耕种了。”

  在位于沾化区古城镇的徐王庄,林源家庭农场场主赵林元正在为第二天即将进行的40亩水稻收割工作做准备。通过沙改试验,紧邻沉沙池的土地变成了适宜耕种的良田,2015年开始,赵林元就在这里承包了240亩地种植水稻。

  赵林元告诉记者:“前天打下的3吨稻谷,转眼就卖完了,吃着好吃一传开,方圆20里的老百姓都来买。灌上黄河水,碱下去就上不来了,水稻长势不错,一亩地比种小麦、玉米能多收入千把块钱。”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自2011年以来,灌区管理局在沉沙池区域共实施了5期水土保持工程,栽植树木近8万株,投资700余万元。在干渠两侧90千米范围内筑起了5米宽的绿化平台,种植15万棵适合当地生长的防护林。为减少人为破坏,小开河灌区与滨州林业部门协商后,在灌区设立了警务室。2013年,管理局将沉沙池沿岸一周全部疏通为深沟,保持常年存水,采取封闭式管理,并由政府出面关闭了引黄干渠沿线的5家砖窑厂,将人为活动降到最少。同时,灌区沿线千余亩土地被承包到户,部分上游干渠两侧区域种植了大片白莲藕,逐步形成了沿干渠的绿化带、经济带、旅游带,良好的生态给农户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使当地群众对生态保护的态度由过去的“要我保护”转变为“我要保护”。

  此外,20年间,水库、河道、沉沙池常年蓄水,上游冲下来的草种和树种在沉沙池区生根发芽、自由生长,引来了野鸭、野鸡、白鹭、天鹅等鸟类栖息繁衍,经年累月形成了水草丰茂、鱼鸟繁多的湿地核心区。

  著名鸟类专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赛道建曾在灌区湿地进行过调查,他告诉记者:“湿地范围内鸟类密度很大,而且都是在这儿筑巢繁殖,说明这里的环境适合它们生存,直接证明了这里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2015年10月,小开河灌区曾委托山东师范大学对湿地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高等植物共有378种,增加鲁北地区新纪录两种;发现昆虫89种,增加山东省新纪录1种;发现鸟类127种,增加滨州市新纪录22种;发现鱼类37种;土壤采样共分离得到纯培养菌株142株,并分离得到了一个世界新种。

  2017年12月,小开河引黄灌区正式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成为全国首个引黄灌区国家级湿地公园。

  “现在这里水绿景美,有的县区旅游部门就开始整体规划,想依托我们在湿地核心区搞开发旅游,我们没有同意。”王景元说。

  问及王景元为什么要在生态保护上下如此大的力气却不再进一步开发利用,他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段经历:随着沉沙池湿地环境越来越好,周边张网捕鸟、违规放牧的现象逐渐增多。有一次,王景元到沉沙池检查工作,发现周边到处都是捕鸟的网,上面有的鸟已经死去,有的鸟还在挣扎,场面触目惊心。

  “我看到一只鸟挂在网上,就想帮它把网去掉,就在小鸟挣脱的一瞬间,狠狠地在我指尖啄了一口。当时指尖的一痛,让我顿时清醒,感觉那就是我们的生态之痛,鸟儿这一啄,饱含了多少对人类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愤恨?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要在湿地生态保护上好好下一番功夫。”王景元说,“之所以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就是要拿着这把‘尚方宝剑’,对灌区湿地进行保护、保护、再保护!”

  采访之日,时值暮秋,沉沙池湿地核心区内依旧是碧波荡漾、鸥鸟翔集,野生绿柳疏密有致,芦苇菖蒲摇曳生姿,残荷静卧宛若水墨;岸边沿,长茅草、红荆条、国家珍稀物种资源二级保护植物野生大豆等野生植物正恣意生长。

  (本版图片由小开河引黄灌溉管理局提供)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3日   责任编辑:王耀华  来源:
网站简介 |  网站大事记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2001-2011 YRCC.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 14028857号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黄河网站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黄委总机:0371-66022222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1号 邮编:450004 编辑电话:0371-66023838 传真:66023875
投稿信箱:hhw@yrcc.gov.cn QQ:1029849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