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 首页>黄河文化>文学天地>文学原创


水润白于山


秦延安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1日  来源:

  13年前的那天,天还没亮我们就从西安出发,800多里的路程,我一路昏睡,直到听见震耳的锣鼓声,我才知道,白湾子村到了。

  锣鼓喧天中,只见一个土台子前挤满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大家眉开眼笑,喜气洋洋,过春节般兴奋。台上挂着白于山区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开工典礼横幅,横幅下是由“希望工程大眼睛”照片做成的幕布,上面“给我一滴水,还你一条江河”的标语异常醒目。

  空旷的场地上没有一棵树,也没有一处阴凉。虽然才是5月,但高原上的太阳已有些刺眼。好久没下雨的地面,人走过便带起尘烟。在参加典礼的人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列队整齐的学生。孩子们戴着红领巾,衣着整洁,甚至还化了淡淡的妆,只不过一些调皮男孩的脸,已被汗水浸花了,而他们的嘴唇干得起了皮。领队的是一位剪着齐耳短发的女老师,她不停地向主席台张望。

  我走上前询问女老师,她们学校在哪里,是什么时间赶来的。

  女老师说,学校在10多里外的一个村子,仅有3个年级40多名学生。她们早上8点就组织学生从学校出发,9点多就赶到了。我一看表,快12点了。这时,朋友给我送来一瓶矿泉水,我递给了女老师,她推辞一番,给了队伍前面的一个女生,说每人喝一口吧。

  那女生喝了一小口,递给了旁边的同学。旁边的同学抿了一口,又递给了后边同学,就这样,一瓶矿泉水在学生中传递着。虽然孩子们都是抿一小口,但水还是很快见底了。我又将同事送来的两瓶水分给了学生。

  还好,开工典礼很快举行了。仪式结束后,人群散了,我和女老师约定,下午去她们学校采访学生的吃水情况。

  我们赶到学校时,是中午两点。学生们正在吃午饭,他们从食堂里打上饭,便一人端一个碗,或蹲在屋檐下,或站在院子里,或围在树下的乒乓球案子吃,孩子们吃得很安静。此时,我才发现饭堂门口有个水桶,吃完饭的学生自觉地走过去,拿起窗台上放的小水瓢,从桶里舀出一瓢水倒碗里一些慢慢洗,他们洗得格外仔细。洗完后,他们将碗里的脏水倒入旁边的空桶,再用瓢底的水涮洗一遍,最后才将脏水倒入铁桶。每个学生都这样操作,每人都从桶里舀一次,整个过程中一滴水都没洒到地面。

  闻讯迎来的女老师看我们对孩子洗碗很有兴趣,便介绍,因为离家远,学生中午都是在学校的食堂吃饭。镇上有50多户人家,吃水都是在镇外3里处一条溪水潭里挑的。因水量有限,白天晚上都有人在排队担水。学生们虽被照顾,一天最多也只能挑回两担水,除去做饭洗脸外,只有一桶水供孩子洗碗。而这些洗碗的脏水,还被厨房的师傅用来喂猪,浇校园后边的蔬菜。所以,这里的孩子特别懂得水的金贵。

  和我一起来的女记者问身旁的一名女学生:“你们多长时间洗一次澡?”女孩不解地看着老师和周围的同学,怯怯地问:“什么是洗澡?”周围的同学起着哄,女老师打断了孩子们的吵闹,给我们解释:“其实,在我们当地,人一生只洗两次澡,第一次是出生时,最后一次是去世时,而所谓的洗澡也只是用湿毛巾擦一下。”

  听完女老师的讲述,我的心情异常沉重,只知道白于山区年降水不到300毫米,地下水埋藏300多米深,地表水基本是高氟水、苦咸水,却没想到群众吃水如此难。这个被喻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如今终于盼来了国家投资一亿多元,外加百家企业捐款的白于山区人饮解困工程建设。

  春节前,我去榆林市出差,不由得想起白于山区的那些学生和老师,13年过去了,不知道她们吃上自来水没?多方辗转,电话联系到了那位女老师。她告诉我,镇上打了一口深井,学生们不仅可以畅饮,还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可以随时洗澡……听着女老师的讲述,我心里如甘泉流过,滋润如春。

 


网站简介 |  网站大事记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2001-2011 YRCC.CN All Rights Reserved.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20013  
豫ICP备 14028857号
主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黄河网站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黄委总机:0371-66020114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1号 邮编:450004 黄河网站电话:0371-66023875 66023838 66023861
投稿信箱:hhw@yrcc.gov.cn QQ:10298495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