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 首页>黄河文化>文学天地>文学原创


文学的陪伴——访第七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刘梅花


胡霞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3日  来源:
  想去河西走廊的念头萌生于3年前,那时接触到一位作者的散文稿件,其所写生活的苍凉、粗陋和语言的绮丽、清澈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对作者生长的那片土地产生了好奇与向往。前不久,终于等来了一个到河西走廊采访的机会,才得以见到了这位作者,她就是梅花老师。
  梅花老师的本名叫刘玫华,发表作品时用笔名刘梅花。梅花老师是我对她的称呼,梅花老师生长的天祝县属于甘肃武威,是河西走廊的门户。雪山、草原、森林、大漠,壮美的自然环境赋予了梅花老师异样的灵性,坎坷的经历却激发了梅花老师创作的欲望。她出手不凡,一篇篇沾满草原芬芳与戈壁灰土的散文在《飞天》《散文》《散文百家》《甘肃日报》等报刊发表,并相继获得孙犁散文奖、冰心散文奖等散文界的最高奖项,其中在本报发表的《左边的黄河右边的崖》经本报推荐获得全国报纸副刊精品(一等)奖,也因此,报社才决定让我对梅花老师作一个专访。
  记者:托尔斯泰曾说过,文学应该记载下过去所经历的道路,追随那行动着的群众,沿着他们所走过的道路把那幅五光十色的历史图画给展示出来。在您清丽的文字之下常能读出苍凉、苦寒之味,您所经历的生活对您的文学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刘梅花:文学,大概是我此生必走的一条路吧。我所经历的生活,都是极其艰难坎坷的,人在困惑处,总得需要借助一样东西来挥发忧愁,来陪伴自己的孤独。我觉得凭借文字是最好的心灵通气口,不然,憋屈得不容易活老。并且,我是那种过于老实巴交的人,不要说心里设堵墙,连道篱笆都没有,坦然四顾,所以受到的伤害格外多。我觉得这些粗糙的东西,一直在磨损我的光阴,一点点的磨钝生命。我能紧紧抓牢的,只有文学这根救命稻草了。只是不想糊涂地变老,不想迟钝地生活,不想让精神越来越枯寂,不想活在怨恨里。日子的无奈,有时候真的没有办法,但内心是万万不能荒芜的,一定要有空山鸟鸣的清澈,一定要有种菊南山的诗意。实际上,与其说在创作,不如说是在慢慢积攒文字,积攒内心的柔软和温暖。别人的日子,也许在大海扬帆前行,而我知道,我的光阴在深山峡谷里,无帆可扬,那么,就以篙行舟。借助文学这枝篙,撑着人生的小舟行走,毕竟,两岸还是草木葱茏、野花妩媚。
  记者:文学创作往往是艰苦的事情,需要耐得住寂寞,您是如何看待这大漠苦寒环境的苦、创作道路中孤单的苦?
  刘梅花:我觉得,世上并没有格外轻松的事情。有一年我去深山里,正是野杏花盛开的季节,满山的杏花开得似乎要发疯了,那种美,让人措手不及。第二天清晨,突然刮起沙尘暴,真个儿风吹石走的凌厉。狂风停了,天空没有下雪,是下土,黄尘尘的,下了一下午还没下干净。那个下午,野杏花都凋零残败成破索索的,不忍看。可见,世上的事,就算是开个花,也是艰苦的。
  所谓耐得住寂寞,也无他,就是心里淡然、沉静。我写作,像我的父亲种庄稼一样,清早下地,傍晚收工。天下雨,庄稼收成好。天旱了,庄稼歉收,但日子一样得过,顺其自然。别人鲜衣怒马,是人家的日子,不嫉不恨;自己布衣素食,灯下闲读,是自己的日子,自在悠然。读书写作,最大的好处是心里安然。世间的事,不如意是常有的,但心里从容,慢慢撑过去也就好了。渡过失望,对岸就是希望。
  还说那次看花的事情。因为心中总是惦记,过了些天,又去深山,结果让我大惊:整整一条山沟里,野梨花正在开,素淡、清雅,却有一种磅礴的大气势,憋着一口气似的,美得炫目。可见,对于一座山来说,艰苦是一时的,寂寞也没有关系,杏花败了,梨花又开,什么都挡不住对生活的向往和热情。
  记者:您的文字瑰丽绵软,正如您的笔名 “梅花”一样艳丽温暖,可我常在其中读出一种倔强、从容和一种天然的力与美,甚至在苍凉、大气中,感受到禅的意境,这是否与您从犷悍荒寒的大漠山深处乌鞘岭而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刘梅花:我的老家,在大西北的深山里。我家门前是一大片树林子,白杨、柳树、黑刺,长得浓密旺盛。因为人小,觉得树林和山野大得无边无涯,是整个世界。因为天天都以草木为伴,总以为,树木像大人,可以庇护我;花草像伙伴,可以陪我玩,被草木滋养着长大,心灵是阳光纯净的。8岁的时候,随父亲搬迁到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沙漠里又是另一番景致,有着辽远的粗犷和荒凉、有着平沙落雁的浪漫。冬天农闲的时候,村子里请“瞎弦”来唱贤孝——一种古老的说唱艺术。盲人的弹唱里,有人间、有仙界、有鬼神、有善恶、有恩怨、有日子的绝望和生命的轮回,也有普通人的生死离别和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常常听得我愣神发呆。于是,慢慢知道,老家的山野树林不是整个世界,沙漠戈壁也不是,我们的村庄之外,还有很多的村庄;我们的生命之前,还有浩渺的历史;我们的头顶,还有神灵。每年正月,去看社火、去看戏,也去听秦腔,那是个传统文化浓郁的地方。大概,就是那些茂盛的草木、是那些弹唱、是那些热闹的戏曲、是那独特的地域氛围,滋养了我,也成了我最初的文学启蒙。以至于后来的日子里,我觉得总想表达一种东西,说不清,但一直在我的内心萌动。直到开始写作的时候,才觉得,年少时的光阴,对自己的一生多么重要。
  西北是一个大的地域,具体到我生活的地方,是在武威市天祝县,是河西走廊的门户,也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驿站,那里有雪山、草原、沙漠、戈壁、绿洲、良田……武威也叫凉州,古时候,凉州城里寺院非常多,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曾在凉州讲经说法,留下现在的鸠摩罗什舌塔。北凉时期的天梯山大佛现在依然目光慈悲,还有白塔寺、大云寺……一个人从小在这样一个独特的地域长大,骨子里就会有地域的味道,所以,文字也沾染了这样的气息,有时候荒凉粗陋,有时候柔和悲悯。
  记者:我们的相识,源于你的文字,从文字的相识相知,到彼此的心心念念,文学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阡陌红尘中有了一份相伴的温暖。
  刘梅花:其实,我知道自己的文字欠缺很多,只是有许多像您一样的编辑一直在鼓励着,我也尽心在努力,不敢辜负编辑们的期望。在《黄河报》发表的《左边的黄河右边的崖》获得全国报纸副刊年度精品一等奖,心里很感念。有时候我懒,写不出来稿子,您在QQ上悄悄留言问候一下,我觉得挺感动的。没有急功近利地催促,只有默默地支持与等待,用真心培养作者,关心我的文字,这种关爱,即便不多说,也是能遥遥感受到的。想一想,在遥远的地方,隔山隔水,还有编辑们的关心鼓励,也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记者:这几年是您开花结果最为繁茂的时期,全国孙犁散文奖、第七届冰心散文奖等一个个大奖收入囊中,对于这些荣誉您是怎么看待的?今后您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向会有哪些新的尝试? 
  刘梅花:与众多的文学家相比,我的创作微不足道,这只是我热爱的事业。苔花米粒小,也学牡丹开。我在河西走廊,认认真真书写,把内心的时光一点点唤醒。无论用哪一种创作方式,还是离不开生活本色的书写。我一直追求的,是安静的文字里,有美的情调、有高雅的情趣,还要有悲悯的情怀。我觉得散文创作没有一个具体的模式,适合自己的书写,就是最好的书写。只要有真情的流露、自由的表达,都是好的散文。
  今后的创作,仍是以散文为主,可能也会写短一点的小说。萧红说,世上有各式各样的作家,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我允许自己去尝试小说,因为我对小说的天空充满了好奇。
  记者:您对未来的生活有什么期许?
  刘梅花:常常想,什么是好的生活?人的智力有差别、资质有差别,但对好的生活向往是没有差别的。也许,适合自己的生活就是好的生活,安贫乐道地写作、读书、栽花种草,认真做饭洗衣,给宝儿打个电话,听他在电话里嘻嘻哈哈地笑。写作多年,已经能够心平气和地回想往事,不再怨恨那些年的艰难和坎坷,也不再怨恨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正因为沿途有很多使绊子的脚,才学会低头看路,才知道躲避,才锻炼成现在的自己。至于读书写作,是为了在未来的岁月里留给自己的一点儿温暖的情怀。人生浮华,渴望得到的东西很多。有的得到了,有的一辈子也得不到。光阴漫漫,能陪着自己的,是高高大大的儿子和满纸的文字,还有老师文友们的关爱。这样的陪伴,就很好,还能奢求什么呢?
  补记:就在记者这篇专访刚刚写完之际,得知首届丝路散文奖9月25日在西安颁发,刘梅花的《草庐听雪》和其他4部散文集获最佳作品奖。据了解,丝路散文奖由中国散文网、陕西省散文学会主办,计划每两年评选一次,面向海内外征稿,首届丝路散文奖从去年底面向全国征集作品以来,共收到来自全国散文家及散文作者的散文集数百部。
 


网站简介 |  网站大事记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2001-2011 YRCC.CN All Rights Reserved.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20013  
豫ICP备 14028857号
主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黄河网站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黄委总机:0371-66020114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1号 邮编:450004 黄河网站电话:0371-66023875 66023838 66023861
投稿信箱:hhw@yrcc.gov.cn QQ:10298495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