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 首页>黄河文化>文学天地>文学原创


旱井与水窖


文/吕达超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16日  来源:

  内蒙古清水河县地处黄土高原最北端,千百年来,尽管境内有黄河、清水河、浑河、杨家川等多条河流流经,却因地势高、水位低,使这里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缺水地区。除少数河谷平川外,多数山区一直面临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因此,这里的人们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雨雪积水储存办法,那就是用旱井与水窖储水。

  清水河人使用旱井与水窖可谓历史悠久,在今老牛湾镇酸枣洼村东的明长城滑石涧堡内仍遗存着明代的旱井与水窖。滑石涧堡城门之上,明万历十年(1582年)所立的《创建滑石涧堡砖城记》碑记载:“凿水窖十一眼,每窖可容水千余石,以备不测。”可见,早在400多年前这一地区就使用这种办法储水。这些井当时被称作“银定井”,无论是储水量,还是设计功能和工程质量,均令后人叹为观止,研究人员评价其具有很高的历史、考古、建筑及民俗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清水河地区因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地表水不足,地下水奇缺,当地流传着“家住深山沟,穷山烂石头,吃水贵如油,天天为水愁”的谚语。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清水河地区普遍还能看到一种现象,许多村民的家门不上锁,可旱井却装有锁头。沿公路的村庄,汽车司机到谁家吃饭都可以,若想加点水反而不容易。可见那时清水河地区水的短缺程度。

  清水河地区缺水一直是让人头疼的事情,历届政府均苦心竭力设法解决这一问题。听知情者讲,20世纪80年代初,县里发动全民打旱井,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将上级下拨的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资金用于打旱井,全力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仅用了两年时间,全县打旱井18700多眼,打水井101眼,筑水窖25座,建扬水站14座,基本解决了全县缺水问题。

  清水河人打旱井、建水窖十分讲究。旱井必须选择在土脉直立的土地上打,打旱井采用人工开挖,费工费时,是非常苦累的活计。常见的旱井,深6至8米,底直径3.5至5.5米,口直径0.8至1.2米,蓄水量一般在30至70立方米。常见的水窖有筒式窖和窑式窖。筒式窖蓄水量60至85立方米,窑式窖容积则在100立方米以上。

  村子里各家的旱井和水窖要选在干净卫生和方便积水的地方。每年夏季下雨或冬季下雪旱井和水窖才能补水。补入雨雪水后要往旱井和水窖里撒几把生石灰用以澄清。早年时,一户人家最少需要两眼旱井或一座水窖,否则,很难保证人畜全年正常使用。另外,家里旱井和水窖少还会遭人笑话。据说当年,当地闺女选择婆家时,把旱井和水窖的多少作为一个衡量贫富的择偶标准。因过去严重缺水,人们慢慢形成了这种狭隘的传统观念。也因严重缺水,人们养成了珍惜用水的良好习惯,各家都是将洗菜后的水留给禽畜饮用,洗脸水则用来擦地抹桌。

  面对这样的条件,人们的生活也颇有滋味。当地人饮旱井和水窖水,最好的美食也就是油炸糕、酸焖饭、粉条烩豆腐。然而,这里的男女老少,个个皮肤白皙,家家干净利落。据说用这种水做出的豆腐和生成的豆芽,远比使用自来水制成的品质好。真是一方的水土,养育一方的人。

  今天的清水河已令人刮目相看,偏远山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全面铺开。多数村子已接通了自来水,即便是那些仍在使用旱井和水窖储水的地方,井里、窖里储存的也都是村民们从别处拉运来的自来水,几乎告别了饮用雨水和雪水的历史。这些昔日不得已而使用的旱井、水窖即将成为一种物质文化遗存,供游客观光。古老的清水河满目风情,无论是地质地貌、河流山川,还是民风民俗,都包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无不让人心驰神往。

 


网站简介 |  网站大事记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2001-2011 YRCC.CN All Rights Reserved.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20013  
豫ICP备 14028857号
主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黄河网站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黄委总机:0371-66020114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1号 邮编:450004 黄河网站电话:0371-66023875 66023838 66023861
投稿信箱:hhw@yrcc.gov.cn QQ:1029849573
>>